![]()
2015年,當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在廈門啟幕時,沒有人預料到,這將成為改寫中國影像藝術生態的開端。十年間,這個與法國阿爾勒攝影節深度合作的平臺,不僅將國際最前沿的影像實踐引入中國,更讓影像藝術真正走出美術館的白墻,融入城市的肌理,成為生活的一部分。2025年11月29日至2026年1月4日,第十一屆集美·阿爾勒將以超過25場展覽、來自全球的數千件作品,再次證明——影像不僅是記錄的工具,更是思考世界、介入現實、重構記憶的方式。
![]()
《梯子》/190x125cm /RC彩色攝影 /1999
?勞拉·托拉多(Laura Torrado)/圖片由藏家內娜·馮·斯塔姆惠允
( Nena Von Stumm)提供
當我們談論一個藝術節的意義時,數字從來不是最重要的——盡管集美·阿爾勒十年間已累計呈現超過300場展覽、700多位藝術家作品,吸引觀眾突破55萬人次。真正值得追問的是:在這個圖像泛濫、視覺消費加速的時代,一個影像藝術節如何不淪為“打卡景點”,而成為真正的思想現場?集美·阿爾勒的答案,藏在它與法國阿爾勒攝影節長達十年的深度合作中,藏在它對“在地性”的持續探索里,更藏在它對“影像作為方法”的堅持中。
![]()
![]()
《時光隧道 14》/28x35.5cm /手繪鉑金照片 /2021?
朱德華(Almond Chu)/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法國阿爾勒攝影節創立于1970年,是全球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攝影節之一。每年夏天,這座位于法國南部的小城會涌入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師、策展人、藏家、批評家,在古羅馬競技場、中世紀教堂、廢棄工廠等空間中,展開關于影像的對話。阿爾勒的魅力不僅在于它匯集了全球最優秀的攝影作品,更在于它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影像藝術生態:從發現新人的“發現獎”,到聚焦攝影出版的“圖書獎”,從專業的作品集評審,到面向公眾的工作坊與講座。這是一個既具學術嚴肅性,又保持開放姿態的平臺。
![]()
《嘗試的景觀》系列 /2021—2024?
丹尼斯·塞拉諾(Denis Serrano)/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2015年,當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聯合創始人榮榮與映里與法國阿爾勒攝影節開始對話,集美·阿爾勒的誕生并非簡單的“品牌輸出”或“模式復制”。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協商:如何讓阿爾勒半個多世紀積累的專業標準與策展理念,在中國的語境中生根?如何讓國際視野與本土創作形成真正的互文,而非單向的“引進”?
![]()
《歸屬之息》?穆蘇克·諾爾特(Musuk Nolte)/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今年的“年度阿爾勒”單元,完美體現了這種對話的深度。法國阿爾勒攝影節2025年的主題是“不馴之像”(Disobedient Images),這個充滿批判性的主題,指向那些拒絕被馴化、被規訓、被簡化的影像——它們可能來自邊緣化的群體,可能挑戰主流敘事,可能以“不合時宜”的方式呈現被遮蔽的真相。集美·阿爾勒精選其中6場展覽引入中國,不是隨意的挑選,而是基于對中國當代現實的深刻理解。
![]()
現代攝影:《水之人的語言》;歷史攝影:《年輕的瓦亞皮男子》,由D·蒂爾金·加盧瓦拍攝(泰特圖瓦村,1991年),《對等》系列 /2016—2025
?熱·維亞納(Gê Viana)/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先祖未來——巴西當代現場》匯集11位巴西藝術家——伊吉·洛拉·阿耶杜恩、德尼爾松·巴尼瓦、拉法·布凱爾、瑪雅拉·費朗等,他們的創作觸及巴西社會中種族、性別、階級的多重壓迫,以及原住民、酷兒群體、貧民窟居民如何通過影像重構自我敘事。策展人蒂亞戈·諾蓋拉的策展邏輯不是“展示異域風情”,而是揭示:在全球南方(Global South),被殖民歷史、資本主義擴張、環境破壞所傷害的群體,如何通過影像實踐進行抵抗與自我修復。這與中國當代藝術對“主體性”“在地知識”“邊緣敘事”的關注形成共振。
![]()
《無題,阿爾瑪/媽媽的衣物》系列 /2015?基莎·斯卡維爾(Keisha Scarvill)/圖片由藝術家與紐約Higher Pictures畫廊提供
基莎·斯卡維爾的《阿爾瑪》則是一次極其私人化的影像考古。藝術家通過母親遺留的衣物、家庭相冊、日常物件,觸及記憶、失落、代際創傷的復雜層次。斯卡維爾是非裔美國藝術家,她的創作隱含著對“黑人家庭史如何在奴隸制、種族隔離的暴力中被抹除”的追問。但她的方式不是激烈的控訴,而是溫柔的凝視——那些被磨損的織物、褪色的照片,恰恰承載著最頑強的生命力量。這種“以柔軟對抗遺忘”的策略,對中國觀眾而言,或許能引發對自身家族記憶、代際關系、歷史創傷的重新思考。
![]()
貧民區的肖像攝影師,《雷娜塔哈的六歲生日》,
塞拉社區,貝洛奧里藏特市,米納斯吉拉斯州 /1987
?阿方索·皮門塔(Afonso Pimenta)/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貧民區的肖像攝影師——貝洛奧里藏特市塞拉社區映像(1970—1990)》則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誰有權被看見?這個展覽呈現的不是“攝影大師”的作品,而是巴西貝洛奧里藏特市塞拉社區兩位普通肖像攝影師——若昂·門德斯和阿方索·皮門塔在1970—1990年代為社區居民拍攝的照片。生日派對、家庭聚會、畢業典禮……這些看似平凡的影像,卻是對“誰的歷史值得被記錄”的質疑。當主流攝影史書寫聚焦精英、名流、“歷史性時刻”時,這些社區攝影師用最樸素的方式,為那些不會出現在新聞報道、藝術畫冊中的人,留下了尊嚴的證據。
![]()
“集美·阿爾勒發現獎”自創立以來,始終被視為觀察華人影像創作最前沿動態的重要窗口。但它的意義不僅是“給年輕藝術家一個機會”,更在于:它試圖挑戰既有的評價標準,讓那些在主流藝術體制中被忽視的實踐獲得應有的重視。
![]()
《群島》/收藏級藝術微噴 /2024
?高明昔(Gao Mingxi)/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今年由5家畫廊提名的8位藝術家,呈現出華人影像創作的多元面貌。高郁韜的《飄》以“漂浮”的視覺隱喻,探討個體在全球化、城市化進程中的不穩定狀態;傅百林的《顯影生態:植物呼吸,照片也呼吸》則回到攝影的物質性,通過金箔與碳素印相等古老工藝,讓“照片”本身成為一個生命體,質疑數字影像時代“去物質化”的趨勢。
![]()
《變強了他們就會怕》/100x80cm /藝術微噴,藝術紙 /2009—2021
?徐曉偉(Xu Xiaowei)/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徐曉偉的《記憶的空間》尤為引人注目。他的作品《變強了他們就會怕》(2009—2021)以12年的跨度,持續追蹤、重構個人與家庭的記憶碎片。這種“長時段的影像寫作”,對抗的是社交媒體時代“即時性”“碎片化”的視覺消費邏輯。攝影不再是“決定性瞬間”的捕捉,而是“持續性凝視”的積累。
![]()
《2084計劃 II No.2》/150x216cm /收藏級藝術微噴 /2024
?王居延(Wang Juyan)/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王居延的《夢醒 又一個墜落的路西菲爾 現在不是停止運算的安全時刻》,光是標題就充滿了對數字時代的隱喻。他的《2084計劃》系列以反烏托邦的視覺語言,探討算法、監控、數據如何重構我們對“真實”的感知。這不是科幻式的想象,而是對當下現實的批判性延伸。
![]()
《侵蝕-阿布吉措No.9》/73×157cm /藝術微噴、迪亞塞克裝裱、實木框 /2021?胡為一(Hu Weiyi)/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基座(金)》/120x91cm /收藏級藝術微噴 /2025
?高郁韜(Gao Yutao)/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作品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紀實攝影”或“藝術攝影”。它們模糊了攝影與裝置、影像與行為、記錄與虛構的邊界,呈現出“后攝影時代”的復雜性。發現獎的意義,正在于它不預設“什么是好的攝影”,而是讓作品自身去重新定義“影像可以是什么”。
![]()
《之后 III》/110x73cm /靜態影像 /2025
?曹夢芹(Cao Mengqin)/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獎項得主將獲邀于下一屆法國阿爾勒攝影節舉辦個展——當華人藝術家的作品出現在阿爾勒的展場中,與來自全球的實踐并置,它會如何被閱讀?它的“中國性”會被強化還是被消解?它能否超越地域標簽,進入更廣闊的藝術史敘事?這些問題本身,就是集美·阿爾勒對“國際化”的深度思考。
![]()
如果說“發現獎”聚焦藝術家,那么由香奈兒特別支持的“集美·阿爾勒影像策展人獎”和“影像策展創作營”,則致力于培養中國新一代策展人。這個看似“幕后”的工作,實則觸及當代藝術生態的核心問題:誰來定義“值得被看見的影像”?誰來建構“影像藝術的知識體系”?
![]()
《視點融疊》/8分47秒 /雙頻道數碼錄像(彩色、有聲) /2025
?劉清華(Jess Ching-Wa LAU)/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第四屆影像策展人獎獲獎方案《金屬游歷》,由林以寧和楊佳馨策劃,通過藝術家劉清華與楊佳馨的作品,以“金屬”象征與患者及其親屬相關的醫療儀器,探討創傷與生命事件所形塑的記憶。這個展覽在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首展后,又在2025京都國際攝影節開展對談,如今巡展至集美·阿爾勒——這條從北京到京都再到廈門的路徑,本身就是一次策展方法論的實踐:如何讓同一個展覽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生成新的意義?
![]()
“影像策展創作營”海報
更重要的是“影像策展創作營”。今年的主題是“界線之外”(Transcending the Lines),由策展人與藝術評論家董冰峰,影像視覺研究者、寫作者、策展人傅爾得擔任雙導師。七天的課程包括大師講座、在地走訪、布展觀摩、方案評議、公開演講,以及參與集美·阿爾勒開幕周的全程活動。這不是“技能培訓”,而是“思想訓練”——如何從一個想法發展為策展方案?如何在學術嚴謹性與公共可讀性之間找到平衡?如何讓展覽不僅“好看”,更能“生產知識”?
參營成員的策展方案有機會進入后續的“影像策展引擎”階段,在資深策展人的指導下推進方案的深化與實施。這種“孵化機制”,正是中國當代藝術生態最稀缺的環節。我們不缺藝術家,不缺作品,缺的是能夠建構話語、梳理脈絡、生產理論的策展人與批評家。集美·阿爾勒用十年時間,在做一件看似“緩慢”但極其重要的事:培養一代真正具有國際視野與本土敏感的策展人。
![]()
如果集美·阿爾勒僅僅是“把國外的展覽搬到中國”,那它不過是另一個國際藝術節的復刻。真正讓它區別于其他影像藝術平臺的,是它對“在地性”的持續探索——而“群島計劃”正是這一探索的結晶。
![]()
“群島計劃”海報
第三屆“群島計劃”的轉向意味深長:從“在地呈現”轉向“在地生產”。這不僅是策略調整,更是對“何為在地藝術”的重新定義。過去,我們常常將“在地藝術”理解為“在某個地方展出”,或“以某個地方為題材”。但集美·阿爾勒的“群島計劃”提出:真正的在地性,不是“關于”某地,而是“生長于”某地——藝術實踐如何與社區的日常生活、經濟形態、生態環境、歷史記憶形成有機聯系?
“盆栽藤蔓·小店的氣候宇宙”項目,與廈門本地的可持續發展平臺“可持續一廈”合作,聯合那些如盆栽藤蔓般立于城市角落的小店,用低成本、零廢棄的理念發起氣候行動。這個項目的激進之處在于:它不把“藝術”與“行動”分開——藝術不是對氣候危機的“再現”或“呼吁”,藝術本身就是一種生態實踐。當一家咖啡店開始堆肥,當一家書店開始使用可再生能源,當一家雜貨鋪開始推廣零包裝,藝術就在這些“微小而綿延”的日常行動中發生。
![]()
晉江梧林傳統村落里的“村落與記憶·第四屆梧林藝術季”
“村落與記憶·第四屆梧林藝術季”則以駐地創作的形式,讓藝術家進入晉江梧林傳統村落。這不是“藝術家下鄉”,而是真正的“共生”:藝術家在村落中生活、觀察、創作,作品不是“空降”到村落,而是從村落的肌理中生長出來。展覽期間,還將攜手漫游伙伴理光GR,通過GR IV相機的視角,開展新一輪的“群島GR Walk”,讓攝影成為探索村落、理解在地文化的方式。
“群島計劃”的命名本身就充滿隱喻:群島不是孤立的島嶼,而是以海洋為媒介相互連接的生態系統。每個“島”都有自己的小氣候、獨特的生態,但它們共同構成一個更大的網絡。藝術在城市中的實踐,也應該如此——不是“中心—邊緣”的輻射模式,而是“多中心、去等級”的網絡模式。
![]()
集美·阿爾勒最值得肯定的,或許是它始終將影像視為“方法”而非“對象”。什么是“影像作為方法”?它意味著:影像不僅是被觀看、被研究、被收藏的藝術品,更是我們理解世界、介入現實、生產知識的工具。
![]()
《豈曰無衣》/225x300cm /藝術微噴 /2025
?張達慎(Dashen Zhang)/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中國律動”單元的兩場群展,正體現了這種方法論。《新術維新: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攝影系群展》由魯特·布利斯·盧森堡和哈利聯合策展,匯集18位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攝影系華人藝術家。展覽的英文標題“From Allegory to Algorithm”(從寓言至算法),點出了當代影像實踐的核心張力:在攝影與算法被廣泛對立的時代,如何理解影像媒介在技術演進中的包容性?
策展人刻意不將“攝影”與“算法生成影像”對立,而是強調:攝影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不斷吸納新技術、新觀念、新可能的開放系統。從暗箱到膠片,從數碼到AI,每一次技術革新都曾引發“攝影之死”的焦慮,但攝影總是在“死亡”中獲得新生。這18位年輕藝術家的實踐,正是這種開放性的證明——他們的作品跨越純攝影、裝置、算法藝術、行為記錄,拒絕被任何單一定義所框定。
![]()
《牧歌》系列 /2025?林海音(Haiyin Lin)/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今年索尼作為"首席影像伙伴"呈現的"索尼微單15周年攝影展",同樣展現了技術演進的開放姿態。15年間,索尼微單見證了影像藝術從膠片到數碼的變革,構建起覆蓋多元創作場景的影像生態。展覽匯聚眾多攝影師使用索尼微單拍攝的作品,從自然景觀到人文瞬間,呈現影像技術與攝影美學的交融。技術的進步不是為了取代藝術,而是拓展藝術的可能性——當工具日益民主化,真正有價值的,仍然是創作者獨特的視角、情感與思考。
![]()
《荒原的回響》/60x60cm /混合藍曬 /2025
?董旭琦(Dong Xuqi)/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家園·山水——北京印刷學院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訓項目師生創作展》則回到中國傳統美學資源。策展人史民峰以“山水”這一東方哲學與美學的核心概念為線索,探討當代影像如何延續“天人之際”的本體論思考。這不是簡單的“傳統回歸”,而是在追問:在影像這個西方發明的媒介中,能否生長出真正的東方哲學?當我們用相機面對山川、面對自然、面對“家園”,我們能否超越西方風景攝影的“主客二分”邏輯,抵達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
![]()
《斷橋》/20x27cm /收藏級藝術微噴 /2024
?徐累(Xu Lei)/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這種對“影像作為方法”的強調,也體現在“無界影像”單元。著名畫家徐累的《世界是劇場——徐累攝影展》,由顧錚策展,展出徐累多年來以手機拍攝的作品。徐累不是“攝影師”,他的照片也不追求“攝影性”——但恰恰因此,他的實踐揭示了攝影的另一種可能:當攝影不再背負“藝術”的重負,當它僅僅是一個“觀看與思考的筆記本”,它反而呈現出最純粹的力量。徐累鏡頭下的日常奇觀、視覺悖論、超現實瞬間,不是“獵奇”,而是一個畫家對世界之“視覺本質”的持續追問。
![]()
十年前,集美·阿爾勒選擇在廈門這座海濱城市扎根,不是偶然。集美是一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地方:它有深厚的人文底蘊(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集美學村),也有快速城市化的現代面貌;它是閩南文化的重鎮,也是面向東南亞、連接海內外的窗口。這種“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之間”的位置,恰恰與集美·阿爾勒的文化定位高度契合。
![]()
《曠景》/2019?弗蘭克?馮?德?薩爾姆(Frank van der Salm)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更重要的是,集美·阿爾勒從不把自己僅僅定位為“一個展覽”。它是高校講座、專家見面會、藝術家導覽、作品集評審、策展工作坊、公共表演、社區項目的總和——它構建的是一個“影像藝術的生態系統”。當影像藝術深度融入集美新城的肌理,當觀眾不僅在美術館,也在咖啡店、書店、村落、街頭與影像相遇,城市本身就成為了藝術的一部分。
這或許是集美·阿爾勒給中國當代藝術最重要的啟示:藝術不應該是孤立的“景觀”,而應該是城市生活的“呼吸”。它不制造奇觀,它讓日常變得可見;它不追求轟動,它在靜默中積累力量;它不急于“影響”,它耐心地等待種子生根。十年,對一個藝術節而言,還很年輕。但集美·阿爾勒已經證明:當你用足夠的專業性、足夠的耐心、足夠的誠意去做一件事,時間會給出答案。
2025年11月29日,讓我們再次在集美相遇,在那些來自巴西貧民窟、美國黑人家庭、荷蘭消費都市、中國鄉村記憶的影像中,重新理解“看見”的意義。
WORDS
Liora
IMAGE CREDITS
Three Shadows Photography Art Centre
EDITOR
Lesley、August
DESIGN
Ace Chen
POSTED
November 4, 2025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