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未亮,揚州古運河還籠罩在青灰色晨霧中,但富春茶社的廚房已燈火通明。面點師傅們正在完成一場精細的手工儀式——制作蟹黃湯包。這些皮薄如紙、內蘊乾坤的點心,是揚州早茶皇冠上的明珠。
蟹黃湯包的精華在“湯”。新鮮蟹黃蟹肉與豬皮凍按古方配比,包入面皮后旺火急蒸,皮凍化為鮮美湯汁,故有“先開窗,后喝湯”的吃法。而最考驗手藝的是捏褶——每個湯包必須不多不少十二道褶,象征十二月月月圓滿。
![]()
陳師傅做湯包三十年,手指布滿燙痕卻依然靈活。他搟的面皮中間厚四周薄,填餡后拇指壓住中心,食指如穿花蝴蝶般快速捏褶。“這功夫要練三年才能上灶,心浮氣躁捏不出勻稱褶子。”他邊說邊動作,轉眼一個玲瓏湯包已在籠屜中。
蒸熟的湯包晶瑩剔透,能隱約看見內里晃動的湯汁。老食客用吸管小心刺破面皮,滾燙湯汁涌入口中,蟹黃的鮮甜與豬肉的醇厚在舌尖交融。接著品嘗浸透肉汁的面皮與餡料,再配一口魁龍珠茶解膩——這場味覺盛宴,是揚州人悠閑生活的縮影。
![]()
茶社里,退休的朱老師每天來此看報吃早茶。他說年輕時在西北工作,最想念的就是這口湯包。“現在孩子們勸我用吸管喝湯,可我仍喜歡小時候的方法——輕輕咬破小口,慢慢吸。”在他看來,這不僅關乎味道,更是一種生活節奏的堅守。
如今揚州早茶名揚天下,游客慕名而來。但無論外界如何喧囂,這里的早茶文化依然從容。就像古運河的水,看似緩慢卻源遠流長。當你在茶社消磨整個清晨,看窗外梧桐葉飄落,忽然明白:揚州人用一枚湯包詮釋的生活藝術,比任何哲學著作都更動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