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武漢地鐵12號線迎來關鍵節點:隨著右線隧道盾構機順利始發,漢鋼站至漢西路南站區間正式進入雙線同步掘進階段。該區間貫通后,乘客乘地鐵穿越漢江,從硚口到漢陽僅需約2分鐘,武漢跨江通行將再添一條高效動脈。
該盾構區間由中國中鐵旗下中鐵開投參與投資建設、中鐵一局承建,是全線建設的重點控制性工程。雙線隧道左線長1372米,右線長1379米,盾構機需在地下約30米深處穿越粉質黏土層,并依次下穿漢江、兩岸堤防及地鐵1號線等10處重要建構筑物。為降低雙線同步掘進對地層造成的疊加擾動,項目采用錯峰始發方案——左線于10月20日率先推進,右線于10月31日接力始發。
![]()
水下隧道施工素有“刀尖上的舞蹈”之稱,而漢江江底的地質條件尤為復雜——厚厚的淤泥層和松散的沙層下,堅硬的基巖和交錯發育的破碎帶相間分布。盾構機在始發580米后進入漢江江底,將穿越長達347米的水下段,占比超全線25%。施工中需克服最大覆土深度41.2米、最大水壓0.4兆帕等挑戰——相當于在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承受8斤重物的壓力。
![]()
中鐵一局城軌公司中南區域負責人劉奇介紹,面對復雜水文地質,施工團隊通過實時監測江面動態、優化盾構刀具,并采用“三軸攪拌樁+高壓旋噴樁”復合加固工藝,精準調控掘進參數,全力保障施工安全與工程精度。
在30米深的盾構始發井中,百余名建設者協同作業,井然有序。現場指揮這臺“鋼鐵巨獸”的是一名“90后”項目經理李曉飛。他已在武漢地鐵建設一線奮戰十年,從技術員逐步成長為項目負責人。他形容這臺盾構機:“重500多噸、直徑超過兩層樓高、整機長度達80多米,操控難度極高。”
為保障施工進度,李曉飛帶領團隊近一個月“白加黑”連續奮戰,全程盯控設備調試。他強調,盾構掘進精度直接關系到后續軌道平順度與列車運行安全,“我們必須將盾構姿態與管片拼裝誤差控制在正負5厘米內,確保隧道軸線精準無誤。”
盾構施工是一項跨學科的綜合性工程,涉及機電、地質、測量等多類專業知識。施工過程中,團隊將依托詳實的地勘數據與實時掘進參數,動態研判、及時糾偏。李曉飛與團隊共同提出“五無”精品隧道理念——無污染、無錯臺、無破損、無滲漏、無超限,并將其貫穿于施工全流程,從管片選型、拼裝施工到測量復核、成品保護,每一環節均執行最高工藝標準。
作為武漢首條環線地鐵,12號線全長59.9公里,設站37座,串聯硚口、江漢、江岸、青山、洪山、武昌及漢陽7個中心城區,并銜接武昌站、漢口站兩大鐵路樞紐。全線建成后,將極大緩解中心城區交通壓力,助力武漢構建“半小時通勤圈”。(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 周荔華/李曉旭 王曉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