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涼的西北原野上,一個12歲男孩挺直瘦弱的脊背,面對馬家軍黑洞洞的槍口,說出了令人震驚的遺言。
1936年,甘肅南部荒涼的山野中,一名12歲的小紅軍戰士被兇殘的馬家軍部隊抓獲。面對即將到來的處決,這個名叫張金龍的孩子卻異常平靜。
當馬家軍士兵舉起步槍對準他時,他忽然抬頭說道:“你們用刀砍死我吧,省下這顆子彈去打日本人!這句臨死前的請求,竟讓殘暴的對手放下了武器。
01 孤苦童年:吃百家飯長大的苦孩子
張金龍出生于一個貧苦的山村家庭,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相繼病逝,留下他孤苦無依。
善良的鄉親們不忍心看著孩子挨餓,于是你一口我一口地接濟他。正是靠著這“一碗又一碗的百家飯”,張金龍艱難地活了下來。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鄉村生活本就困苦,而失去雙親的孤兒更是生存艱難。張金龍衣衫襤褸,食不果腹,卻也在苦難中早早養成了堅韌的性格。
![]()
當一支紅軍隊伍路過他的家鄉時,這些衣著樸素、紀律嚴明的戰士對待老百姓親切和藹,與之前見過的任何軍隊都不同。
紅軍戰士們幫助鄉親們干活的場景,深深地印在了張金龍的腦海里。
02 紅色種子:毅然從軍的“紅小鬼”
紅軍戰士們的無私奉獻和敢于拼搏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年輕的張金龍。
一粒紅色的種子,悄然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他鼓起勇氣,找到部隊領導,表達了自己想要參軍報國的愿望。
部隊領導看著這個瘦小的孩子,原本有些猶豫。但得知他是無依無靠的孤兒后,破格錄取了他,安排他在后勤部門工作。
![]()
盡管年紀小,張金龍在部隊中卻吃苦耐勞,從不叫苦叫累。他認真完成每一項任務,戰友們都十分欣賞和喜歡這個能干的小戰友。
就這樣,張金龍跟隨著紅軍部隊,踏上了征程。然而,革命的道路從來都充滿危險與挑戰,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差點終結他年輕的生命。
03 生死關頭:腿傷掉隊與獵戶相救
在一次激烈的戰斗中,張金龍不幸腿部受傷,昏倒在地。
當他醒來時,部隊已經不見蹤影,荒無人煙的原野上只剩下他一個人。
面對身體的疼痛和敵人的威脅,這個12歲的孩子沒有放棄。他不斷告訴自己:“我是一位勇敢的紅軍戰士。”
就在他艱難掙扎時,一位好心的獵戶路過,發現了他。
![]()
得知他是紅軍戰士后,獵戶毫不猶豫地將張金龍帶回家中。
在獵戶夫婦的精心照料下,張金龍的傷勢逐漸好轉。
他本打算傷愈后立即去尋找紅軍大部隊,然而,命運的又一次考驗不期而至。
04 凜然無畏:省下子彈打日本人的請求
臭名昭彰的馬家軍來到村子里掃蕩。
獵戶急忙謊稱張金龍是自己的兒子,試圖保護他。然而,馬家軍士兵卻在獵戶家中搜出了一頂紅軍的帽子。
領頭的軍官當即拔出手槍,對準張金龍的額頭,要處決他。
![]()
面對死亡,這個12歲的小紅軍卻毫無懼色。他平靜地對軍官說:“你們可以殺死我,但是我只有一個請求——用大刀砍死我吧,子彈留著去打日本人,能打一個是一個。”
領頭的軍官愣住了,呆怔了半天,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話。
當他確認張金龍確實要求用大刀處決自己以節省子彈抗日時,這個見慣了血腥場面的馬家軍軍官,靜靜地看著眼前這個瘦小卻無比堅定的孩子,半晌后說道:“算了,留他一條命。”
05 歷史回響:馬家軍與紅軍的不同道路
張金龍的故事之所以令人動容,也在于他所面對的馬家軍,在歷史上是一支以殘暴著稱的軍閥武裝。
馬家軍主要由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掌控,合稱“西北三馬”。
他們對待俘虜的手段極其殘忍,不僅包括斬首、活埋,甚至還有挑筋、割舌、挖心、掏眼等酷刑。
彭老總在總攻“西北三馬”時,曾親自下令:“不接受投降,不接收俘虜,務必全殲”對方軍隊,由此可見馬家軍的殘暴程度令人發指。
然而,即便是如此殘暴的軍隊,在面對一個12歲孩子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與愛國情懷時,也不得不被感化,這更加凸顯張金龍事跡的感染力。
據資料記載,張金龍最終成功回到了紅軍隊伍。他后來的經歷我們雖無從知曉,但可以確信的是,那個在生死關頭喊出“省下子彈打日本人”的12歲少年,其形象已然成為了英勇不屈的象征。
歷史長河奔涌向前,多少顯赫一時的名字被遺忘,而這個12歲孩子在生命最后關頭提出的特別請求,卻穿越近90年時光,依然熠熠生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