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泃陽鎮雙塔村的一間工作室里,烙筆與葫蘆輕輕觸碰,青煙裊裊間,焦痕漸次暈染成花鳥蟲魚的靈動輪廓,這間工作室便是葫蘆烙畫愛好者普振冬的藝術天地。他以火為墨,以葫蘆為紙,在方寸之間勾勒著千年技藝的延續與創新。
![]()
推開普振冬工作室的木門,淡淡的木香與煙火氣息撲面而來。架子上陳列著上百件葫蘆烙畫作品:雍容綻放的牡丹、嬉戲水中的錦鯉、昂首啼曉的雄雞……烙畫是‘慢功夫’,選葫蘆、風干、構圖、烙制,一步都急不得。他堅持自種葫蘆,要求葫蘆至少要經歷一年以上的自然風干,他表示,水分未干的葫蘆烙上去會變形,出來的作品也不能讓人滿意。
為了突破傳統單色烙畫的局限,他獨創多層暈染法,通過調節烙鐵溫度與運筆速度,讓畫面呈現水墨畫般的濃淡層次。近年來,他多次走訪民間老藝人,搜集古法圖樣,并將現代審美融入創作,逐漸形成個人風格。
![]()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葫蘆烙畫這門傳統手藝面臨傳承困境。年輕人對這門手藝的興趣越來越淡,愿意學習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市場上出現大量機器制作的仿制品,價格低廉,對傳統手工烙畫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為推廣這門技藝,普振冬積極參與各類文化展覽及手工展示活動,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愛葫蘆烙畫。
![]()
葫蘆有形,技藝無價。在普振冬手中,灼熱的烙筆不僅是工具,更是連接古今的橋梁。當煙火散盡,烙印在葫蘆上的,是靜默的堅守,更是無聲的創新。而故事的下一頁,正等待更多人提筆,共同書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