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本網發布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文章觀點僅供參考,所涉及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為提高文章流暢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編譯,讀者請自行辯解!如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
銅市瘋狂匠人行逆
2002年銅價從3萬飆到8萬,商人們都拋售變現,58歲的朱炳仁卻傾盡家產,抵押老宅、賣銅件湊錢,在高位囤了125噸銅,分批運到紹興倉庫,還專門加裝了防潮設備。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銅藝世家千年回響
沒人知道,這個被罵“瘋了”的老頭,心里揣著的是百年銅藝的火種。
朱炳仁祖上自清同治年間就開著“朱府義大銅鋪”,那會兒紹興城里流傳“嫁女的銅,朱家的工”,銅器手藝響當當。
后來抗戰毀了鋪子,家人改做絲綢,可敲銅的錘子沒丟。
父親臨終前攥著他的手說“咱家的手藝不能斷”,打小跟著長輩學敲銅的朱炳仁,看著21世紀機器生產把老手藝擠得沒活路,心里急得冒火——這門傳了百年的手藝,到底咋傳下去?
![]()
千萬文化豪賭值不值
為湊這1000萬,朱炳仁把家底翻了個底朝天:積蓄不夠,就把紹興老宅子抵押給銀行;手頭的小銅件擺件,不管是客戶訂的還是自己收藏的,便宜處理了大半。
兒子知道婚房被抵押時紅了眼:“爸,那是我和弟弟準備結婚的房子啊!銅價要是跌了,我們一家老小住哪?”
親友也堵著門勸,叔伯拍著桌子罵他“被銅迷了心竅”,他卻蹲在倉庫門口摸了摸剛運到的銅塊,第二天照常去辦了抵押手續。
2003年銅價真就跌了,從8萬一路滑到3萬,倉庫里的125噸銅賬面虧了500多萬,銀行催貸電話沒停過,商會開會時有人指著鼻子說他“害群之馬”,他也只是每天照舊去小作坊敲銅件,收工就去倉庫轉一圈,對著那堆“銅山”發愣,誰也不知道他到底在等什么。
![]()
銅筑江南文化印記
守著倉庫里的“銅山”,朱炳仁心里早有盤算——他要建一座“江南銅屋”,讓銅活起來。靈感從中國古建筑里冒出來,飛檐斗拱的靈動,雕梁畫棟的精巧,他偏要用銅復刻出來。2002年底就拉著老工匠、設計師組建團隊,圖紙改了十七八遍,非要讓銅瓦銅梁都帶著古建筑的魂。選址杭州西湖邊,占地3000平方米,寸土寸金的地方,他說“銅得有個像樣的家”。
施工隊剛開始就碰了釘子。合頁偷偷摻鐵省成本,被他拿錘子敲下來:“銅就是銅,摻一絲鐵都別想過關!”銅瓦做得薄了,他蹲在工地上盯著燒銅爐:“太薄不經用,得按故宮銅瓦的厚度來,砸錢也得改!”材料篩選、雕刻紋路,他天天泡在工地上,老繭磨破了就貼塊膠布,眼睛熬紅了就用涼水沖把臉。
![]()
整整3年,倉庫里的125噸銅一點點變成屋檐上的瑞獸、梁柱上的花紋,不夠又添了25噸,總共耗了150噸銅。2005年銅屋落成那天,飛檐在西湖邊的陽光下閃著暖光,屋里擺著2000多件銅藝品,從老銅鎖到新雕件,全是他和徒弟們敲出來的。他站在門口貼了張告示:“永久免費開放,進來看看銅的故事。”
![]()
火中熔銅藝術新生
2006年5月,常州天寧寶塔的披銅項目突然起了大火。火滅后,朱炳仁趕到現場,只見燒化的銅瓦順著屋檐流下來,在地上凝固成一團團扭曲的、帶著火焰紋路的怪東西。別人都當廢料要清走,他卻蹲在地上扒拉了半天,摸了摸那些銅塊,突然一拍大腿:“這不就是銅自己想變成的樣子?”
原來他突然反應過來,干了一輩子銅雕,都是拿刻刀鑿子“減”著做,銅的形狀全靠人說了算。可這些熔化的銅液,想怎么流就怎么流,冷了自己凝成各種模樣,這才是“加”出來的自由啊!
![]()
回紹興工作室,他支起大爐子就開試。銅塊燒化了倒在鐵板上,不是流得沒型,就是冷太快裂成渣。調溫度,從1083℃試到1150℃;改流速,拿不同粗細的管子倒;換冷卻方式,有的拿風扇吹,有的埋沙子里。有次銅液濺手上燙出泡,他甩甩手繼續調火候,徒弟勸他歇會兒,他瞪眼睛:“銅都沒說話,你急啥?”
折騰小半年,總算摸出門道:1120℃的銅液最聽話,順著傾斜45度的鋼板流下來,在水里一淬,那些流淌的紋路、氣泡的孔洞,全是天然的造型。他給這手藝起名“熔銅藝術”,一口氣申請了上百個專利——這下,刻刀鑿子管不住銅了,銅自己會“說話”了。
![]()
銅屋到金頂現代銅建開創者
其實早在2002年囤銅那會兒,朱炳仁就接了杭州雷峰塔重建的銅外衣項目,280噸銅裹在塔身上,太陽一照金光閃閃,成了西湖邊的新地標。熔銅藝術一出來,他更來勁了,把銅液澆進建筑模型里,峨眉山金頂銅殿的云海紋、靈隱銅殿的飛天浮雕,都帶著銅水流動的自然肌理。
他工作室里擺著個半人高的銅雕《闕立》,像從古墓里挖出來的青銅闕,邊角卻流著熔銅特有的波浪紋,老匠人看了直咋舌:"這哪是雕的,分明是銅自己長出來的。"還有那組《稻可道》,銅片彎彎曲曲仿著稻田紋理,風吹過似的起起伏伏。
![]()
現在建筑圈都喊他"中國現代銅建筑之父",9所美院搶著開熔銅課,240個名額三分鐘就搶光。學生們蹲在熔爐邊等銅水,看他拿長勺一澆,說這哪是上課,簡直是"看銅跳舞"。
百廿五噸銅載時代重
如今80多歲的朱炳仁,每天還泡在工作室里指導年輕工匠,眼睛不花手不抖,敲銅的錘子掄得比徒弟還穩。西湖邊的江南銅屋早成了國家4A級景區,去年游客超百萬,光周邊文創、餐飲就帶火53億消費,整座銅屋估值超30億,當年抵押的老宅,現在連銅屋的一扇銅門都比不上。
![]()
熔銅技藝拿了數百項專利,他成了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9所頂尖美院開熔銅課,240個名額3分鐘搶光,教材里印著他燒銅的照片。他還設了基金會,徒弟們說“師傅教手藝從不留一手,連熔銅溫度的老底子都掏出來了”。
當年那125噸“燙手山芋”,現在成了銅藝界的“活化石”——別人炒銅賺快錢時,他守著銅等它“說話”;老手藝快斷代時,他拿銅建屋、熔銅成藝,硬是讓千年銅活兒在現代火了起來。如今他常說“銅是有記憶的”,這記憶里,藏著一個匠人拿全部身家賭出來的文化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