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葫蘆烙畫展現古樸紋樣,當草木染織飄蕩自然氣息,當面塑剪紙核雕匯聚一街……忻州古城文創街,已悄然成為“非遺”技藝從傳承走向生活的創新舞臺。
草木染出“斑斕世界”
走進文創街區的草木染作坊,天然染技藝“非遺”傳承人趙慧正將一塊白布浸入藍靛缸中。幾分鐘后,布匹取出,在與空氣接觸的瞬間奇跡般地由綠變為藍色。
![]()
“顏色是有生命和靈氣的。”趙慧說,她與染缸的交流如同與老友對話,“早上走過,我就會說:今天你心情要好一些啊,我們一起染出漂亮的布。”
趙慧的草木染作坊里,陳列著用各種植物染出來的布、圍巾和衣服。為了獲取天然染料,她需要了解每一種植物的“性格”:“有的大度,有的包容,有的小氣,有的矯情,但它們總是會綻放出美。”
為了在明年能夠用到柿子黃,趙慧得從今年秋天就開始收集青柿子,一個個挑揀、分解、搗碎、榨汁、過濾,做成柿漆,密封養育一年以后,才能拿出來用作染材。
葫蘆烙畫“烙”出時代新意
在葫蘆烙畫店鋪內,大小不一、題材各異的烙畫葫蘆琳瑯滿目,“非遺”傳承人李云珍正以電烙鐵為畫筆,在葫蘆上熨烙出書法水墨、工筆花鳥等圖案,將平淡無奇的葫蘆變成價值不菲的“寶葫蘆”。
![]()
“葫蘆弧面就是我們的畫紙,每一筆都講究手穩心靜。”李云珍介紹,她既擅長表現傳統吉祥紋樣、山水意境,也不斷嘗試符合現代審美的創新題材。在她手中,原本平淡無奇的葫蘆因烙畫的裝點,變身成為兼具觀賞與收藏價值的藝術珍品。
有游客詢問能否在葫蘆上烙一個《浪浪山小妖怪》的小豬妖,李云珍笑著表示“回去就學習一下”。流行IP正賦予傳統“非遺”技藝新的生命。
游客沉浸“非遺”體驗
“看,這個小豬佩奇是面粉做的!”河南游客李女士的孩子驚喜地發現。面塑藝人指間翻飛,各色面團迅速變成栩栩如生的花鳥人物。
![]()
“太難了,沒想到在小葫蘆上作畫這么難!”在葫蘆烙畫工作室,來自陜西的游客李菲體驗后連連感嘆。在傳承人的指導下,她小心翼翼地用烙鐵在葫蘆上燙下了一個吉祥紋樣。
面塑、泥塑、陶藝、核雕、鋦瓷等“非遺”工作室齊聚關帝廟巷,匯聚成一股生動的活力。游客們在此不僅駐足欣賞、互動提問,更通過親自上手體驗,將單純的游覽轉變為一次難忘的、與傳統文化深度對話的經歷。
古城活化“非遺”傳承
“非遺”的“活態傳承”在忻州古城結出碩果:今年國慶假期,忻州古城累計接待游客78.39萬人次,“非遺”體驗區日均接待量持續破萬,“非遺”工作室的集聚效應日益凸顯。
“‘非遺’不是標本,而應該活在當下。”忻州古城文創街區負責人表示,他們正推動“非遺”傳承人與設計師合作,開發更具當代審美的文創產品,讓古老技藝真正走進生活,為“非遺”產業注入時代化、生活化、個性化的持久生命力。
來源:首善忻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