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課程、教學質量決定縣中發展質量
曾經,提起“縣中”,人們總聯想到分秒必爭的高考倒計時表、堆積如山的試卷、嚴肅緊張的課堂。一段時間以來,在“升學率”的重壓下,部分縣中考試科目偏多,其他有關全面發展的課程難覓蹤跡。然而近期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縣中的校園生活正在發生變化。
今年9月,位于滇西山區的保山市昌寧縣第一中學迎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招新活動。操場上,60多個依托校本選修課程成立的社團攤位依次排開,涵蓋德智體美勞各個領域——探索本地文化的“昌韻書語社”,研究世界奧秘的“地理風暴”,揮灑青春汗水的“‘M’籃球社”,體驗傳統服飾的“花朝社”,享受動手樂趣的“自然手作實驗室”……同學們紛紛走出教室,結合個人興趣與發展規劃咨詢、報名,一派興奮而愉悅的氛圍。
“對孩子們來說,青春不應止于課本和試卷。我們堅信,校本選修課程和社團活動不僅是滋養興趣的土壤,更是人格塑造、友誼生長、能力鍛煉的‘第二課堂’。”昌寧一中團委負責人表示。
課程與教學,對學生的知識、思維與品格影響顯著。課程教學質量,是決定縣中發展的生命線,也是縣中振興的關鍵所在。日前發布的《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實施“課程教學提質行動”。對廣大縣中而言,如何從以往外延式的規模擴張、政策輸血,轉向內涵式建設?記者走進各地縣中,一探究竟。
理念突圍:破除“唯升學率”迷思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譚霞長期從事課程教學研究。今年,她所在的團隊走訪了位于河南、湖南、河北、山西、貴州和陜西6個中西部省份12個縣市的24所縣中。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縣中育人目標單一化的情況依然較為突出。不少學校仍然把升學率作為衡量辦學質量的核心目標,學生全面發展受到限制。同時,家長和教師過分關注學習成績,又加劇了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譚霞說。
“老百姓對一所好縣中的期待,仍然直接與高考成績掛鉤,尤其看重有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從實際影響看,一所縣中能否培養出清北生,直接關系到本地優質生源會不會外流。”湖南省岳陽市汨羅市第一中學副校長任熹磊坦言,“許多縣中也深知要推動全面發展、關注全體學生成長,可一旦聽說周邊學校在利用周末補課、加大訓練強度,自己難免陷入兩難——跟,違背教育規律;不跟,又怕成績落后。這種彷徨,是很多縣中管理者共同的心態。”
“事實上,越是只抓成績,越是出不了成績!”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市第一中學黨委書記劉宏清有清醒認識,“為什么?因為教育的發展,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學生的思想認知、行為習慣等素質上去了,好成績自然會水到渠成。”
“當前縣中課程教學提質的首要任務,在于實現從‘育分’到‘育人’的理念轉變。教育管理者和教師必須意識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并非與升學目標相悖,而是在新高考背景下實現持續優質升學的必由之路。”譚霞指出。
譚霞在調研基礎上為縣中教育提質開出了“處方”:“一方面,學校要拓展課程視野,將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包括校園文化建設,都納入課程體系,彌補縣中學生‘軟實力’短板。另一方面,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從單純知識傳授轉向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循序漸進的‘思維階梯’,避免直接灌輸或盲目放手,幫助學生在探索中點燃學習熱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創新路徑:因地制宜做好轉化
不可否認的是,與坐擁優質資源的城市名校相比,當前大多數縣中在硬件設施、師資力量等方面仍存在明顯差距。當城市學校的學生在高端實驗室里設計機器人、走進大學和研究所開展項目學習時,縣中的課程教學又該如何轉型?
“縣中教育要闖出一條新路,關鍵是要‘向內看’,激發自己的內生動力。國家提倡新課改,不是讓我們對著城市名校‘照貓畫虎’,而是要我們‘就地取材’,把本地特色變成育人財富,形成自己的特色課程育人體系。”劉宏清說。
“在桃源一中,我們充分借助本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課程育人體系。每年開學季,新生第一課就是走進烈士陵園;課余時間,學校組織學生拜訪抗美援朝老兵;每周的國旗下講話、校園文藝活動,都巧妙融入紅色主題;各個學科老師也積極地將本地的紅色故事帶入課堂。”讓劉宏清倍感欣慰的是,近年來,學校報考軍校的學生人數持續攀升。
“汨羅,是愛國詩人屈原生命的終點,也是楚辭文化的重要傳承地。依托這一獨特資源,我們設計了‘懂屈原’系列活動課程,通過楚辭誦讀、主題演講、征文大賽、書畫創作等多元形式,讓每個學生從不同角度走近屈原、理解屈原。我們還把課堂延伸到十幾公里外的屈子文化園,通過沉浸式學習,讓屈原愛國憂民的精神真正走進學生心里。”任熹磊說,“現在走在校園里,隨便一個學生都能跟你聊幾句屈原的故事。這比單純的課堂講解更有效!”
除了建立特色化課程體系,如何讓原來“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活”起來,也是縣中必須思考的問題。
對此,譚霞認為:“對于習慣傳統教學模式的縣中教師來說,進行顛覆性的課堂改革難度很大。更可行的方式是從微小的創新開始,一步步改變課堂生態。”
她給出了三條建議:“一是課堂增加互動留白。比如每節課固定5~8分鐘開展小組討論或展示,引導學生從被動聽講轉向主動表達。二是強化問題驅動。備課時,多花心思設計一兩個引發學生思考的真實問題,或許就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三是注重‘做中學’。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實踐,幫助他們擺脫被動學習模式、建立知識與現實世界的聯系。”
采訪中,多位縣中管理者都提到了“生本課堂”這一理念。所謂“生本課堂”,就是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我們的課堂,要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從知識灌輸轉向能力培養,從固定教學流程轉向‘以學定教’的靈活邏輯。”任熹磊說。
具體應該怎么改?任熹磊舉了一堂語文示范課的例子。“在教授文言文課文《鴻門宴》時,授課教師先讓同學們進行背景材料自學,再以小組合作探究攻克文言字詞難題,最后通過師生互動、教師點睛的方式深化理解。整堂課教師講授不到十分鐘,卻成功點燃了全班的學習熱情。學生們在自主探究與小組討論中展現出極高的參與度,課堂真正成了學生思維馳騁的舞臺。”
機制保障:讓優質教育“可持續”
當前,在縣中課程改革過程中,還有哪些痛點亟待破解?讓這次改革持續煥發活力,還需要從何處著手?
令眾多縣中管理者感到頭疼的,首先是師資不足的問題。“一方面,受限于區域位置等因素,縣中很難招到頭部高校的畢業生來當老師。即便招到了,也很難留住。另一方面,我們培養的優秀老師也常常面臨流失風險。”一位西部省份的縣中校長說。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桃源一中的拔尖創新教育從20世紀90年代起步以來,尤其是近十幾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成績背后,是另一重困境——他們培養的競賽教練,一旦出了成績,往往很快被省內其他高中“挖”走。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如何確保創新課程持續優質開展?
桃源一中的答案是,基于校情的課程機制建設十分重要。在30多年的探索中,桃源一中堅持自主編寫科創競賽教程,整合高校教師與網絡資源,并通過“老帶新”實現教學資源的代際傳承。這套標準化課程體系有效緩解了優秀教師流失帶來的沖擊。
對縣中而言,要提升課程教學質量,也離不開高質量的教研。“現實中,一些縣中教師因外出培訓機會較少,面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應對能力不足。同時,在教育數字化浪潮面前,部分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亟待提高。”任熹磊說。
“建立務實、高效、協同的教研機制是破解難題的關鍵。”譚霞建議,“省市級層面,教研部門應下沉一線提供精準服務,通過送教下鄉、線上工作坊等途徑,為一線教師輸送‘拿來就能用’的實用方案。縣級層面,應著力推動校際協同,由教研部門牽頭,組建穩定的跨校學科教研共同體,通過每周線上備課、每月同課異構等機制,實現優質資源流動共享。校級層面,校本教研要堅決摒棄形式主義,聚焦真實的教學痛點,通過深度課例研究,讓教師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真成長。”
“縣中課程教學提質是一場系統性變革,要從縣中實際情況出發,堅定地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如此,縣中才能真正擺脫困境,實現振興。”譚霞說。
(記者 唐芊爾)
(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