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秋天,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的草原上,一個男孩躺在星空下,覺得銀河觸手可及。22年后,這個男孩手握神舟二十一號的“船票”,成為中國目前最年輕的航天員。他叫武飛,從牛羊成群的牧區走到400公里高的空間站,只用了兩個字:努力。
![]()
10月30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身穿藍色航天服的武飛站在鏡頭前,語氣堅定:“我相信一句話——越努力,越幸運。”這句話背后,是他從草原孩子到航天工程師的蛻變。
小時候,武飛白天在草原奔跑,晚上在當民辦教師的父親輔導下學數學。那些公式定理在他眼里,像星星一樣閃閃發光,2003年,神舟五號返回艙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一顆飛天種子在他心里扎了根。
軍事雜志《世界軍事》是他的啟蒙讀物,看著國外先進裝備,少年武飛暗下決心:“什么時候我們國家的武器也能世界領先?”2010年高考,他拿下646分,毫不猶豫填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
碩士階段,他研究戰斗機燃油箱惰化系統,立下志向:“科學家發現世界的道理,工程師創造沒有的實體。”
![]()
畢業后武飛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干的是航天器熱試驗的苦活——在地面模擬太空極端環境,一熬就是半個月,他和同事睡在實驗室,24小時輪班記錄數據,就為排查材料會不會開裂變形。
2019年,第三批航天員選拔通知改變了他的人生,離心機測試時,8個G的重力壓得他臉部變形、眼淚直流,呼吸艱難。“那時真正感受到,航天探索是用身體對抗物理。”武飛說,每一秒都是極限,撐下去靠的是熱愛。
2020年9月,不滿27歲的武飛成功入選,成為第三批航天員中最年輕的面孔,但挑戰才剛開始。體能訓練讓他吃盡苦頭,跑步力量都比不過飛行員出身的隊友。
他急過,甚至突擊訓練差點受傷,后來學會把體能當“學科”,找教員定制計劃,一步步追上,水下訓練時,他連腳限位器都裝不好,指令長張陸點撥他“學會借力而不是硬抗”,他才豁然開朗。
![]()
從工程師變航天員,學習模式徹底顛覆,以前鉆熱控領域是“掘一口深井”,現在要拓成“一片汪洋”——熱學、力學、空間材料學都得涉獵。
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他是空間站的“大管家”,要眼觀六路照看十多個分系統,從環控生保到通信能源,出了問題得第一時間排查維修,神舟二十一號指令長張陸夸他:“思維活躍又不失沉穩,是團隊的‘活力因子’!”
這次出征,武飛帶了一棵迷你向日葵,一是寓意向陽而生,二是因為女兒小名“小葵”。從草原仰望星空到親手觸摸星辰,武飛用行動印證了他的信念:這個時代給了年輕人機會,而他能做的,就是用百分百的努力回報這份幸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