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學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加強推進特殊類型招生規范化建設。對《通知》中的有關要求和規定,如何解讀?本報記者采訪了教育部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學者。
更加優化招生工作定位
近年來,教育部每年均印發高校部分特殊類型招生工作年度文件,對有關特殊類型招生工作進行系統性規范。
為何要保持這樣的強度和力度?“教育部每年出臺工作文件,既體現了對做好特殊類型招生工作的高度重視,也精準傳達出特殊類型招生工作需要把握的三大關鍵要素:明晰招生定位、確保公平公正、提高選拔質量。”浙江省教育考試院院長徐繼彬說。
本次《通知》中的特殊類型招生,主要包括藝術類專業招生、高水平運動隊招生、保送生、綜合評價招生四類,明確了不同的招生模式有各自不同的招生定位和培養目標,聚焦國家對各類特殊人才的需要,立足辦學實際和學科專業特點,選拔符合專業培養要求、具有突出潛質與特長的學生。
比如,為更好服務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通知》進一步對保送生工作提出了規范性要求,明確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保送生原則上應錄取至與學生獲獎的學科競賽相對應的基礎學科專業。此外,還嚴格外國語中學保送專業范圍,明確高校招收外國語中學推薦保送生要繼續加大向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所需語種專業及國家急需緊缺語種專業傾斜力度。
徐繼彬指出,《通知》中對保送生招生“堅持寧缺毋濫”“合理確定招生規模”的表述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即“保送生招生要朝著提質控量、精準選拔、靶向培養的方向持續邁進,為國家選拔培養特定領域的高素質人才”。
對綜合評價招生工作,“《通知》的一大特點就是‘優化招生工作定位’。”教育部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高校要圍繞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安排相關急需緊缺專業以及高校優勢特色發展的‘冷門絕學’、一流學科專業開展招生。”
更加守住公平公正底線
特殊類型招生中的公平公正,一直受到社會公眾高度關注。對此,《通知》提出多項措施,指導各地各高校牢牢守住安全平穩、公平公正底線。
比如,對藝考專家評委管理,《通知》進一步細化工作規范,要求參與校考專業考試招生工作的專家評委均應納入全國藝術類專業考試招生評委專家庫進行統一使用管理。
“藝考專家評委作為招生考試的核心參與主體,是保障考試公平公正的關鍵力量。”星海音樂學院招生辦公室主任雷佳認為,“對評委工作要求的不斷細化,標志著藝考管理機制正朝著規范化、制度化方向持續深化。”
為加強對特殊類型招生的監督管理,《通知》提出,構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管理監督體系。
四川美術學院招生處處長張弛介紹,該校黨委進一步加強對考試招生工作的領導,將考試招生工作納入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清單。學校成立本科招生委員會,對本科考試招生工作中的重要事項“集體議事、集體決策”。建立“大監督”協同工作機制,明確校內各職能部門工作責任,分工負責、互相制約,確保招生工作全過程在有效監督下進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通知》充分吸納了各地各校探索的有益經驗。“《通知》是對綜合評價招生試點工作經驗的總結和應用。”上海開放大學副校長鄭益慧指出,“由部分地方和高校自主開展試點的綜合評價招生,探索建立了一套嚴格規范的制度和工作流程。這次一并納入到《通知》當中,有利于指導部分地方和高校更好地開展綜合評價招生工作。”
更加強化全鏈條育人路徑
選才的目的是育才。
《通知》明確“建立完善選拔、培養、評價一體化機制”,要求“加強選拔與培養銜接,有關高校要統籌謀劃人才選育工作,制定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要強化資源配置和核心育人要素建設”。
教育部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有關高校要緊緊圍繞人才培養定位,根據學科專業特點,持續優化考核方式和內容,在試題命制中強化人文素養和專業能力考查,突出創新思維和非智力因素考查,不斷完善多維度的考核評價標準,提高選拔質效。
張弛介紹,當前,藝術人才的選拔更加注重藝術能力和文化素養的綜合考查,藝考的考試內容也更加多元和靈活,命題會盡可能避免簡單機械“刷題”和“背稿”對人才選拔的判斷和干擾,“在考查考生美術基本功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考生知識積累、社會觀察、生活感悟、藝術表現等綜合能力的考查”。
近年來,有關高校在選拔、培養、評價一體化機制上也進行了深入探索。
南京大學結合人才培養定位和學科專業特點,持續優化綜合評價招生的選拔方式和內容,除了考查專業能力,也注重人文素養、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考查。“我們還對學生學習生活情況以及畢業去向進行評估分析,根據評估和分析結果,特別是依據生源質量和辦學成效,每年會動態調整招生專業布局和招生計劃安排,以提高人才供需適配度。”南京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陳琳介紹。
徐繼彬指出,建立完善特殊類型招生“選拔、培養、評價”一體化機制,其核心是打通以選拔為基礎、培養為核心、評價為牽引的全鏈條育人路徑,針對特殊類型人才特點制定差異化、個性化培養方案,強化資源配置和要素保障,為后續評價提供清晰的能力成長路徑。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4日 第02版
作者:本報記者 高毅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