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美術學院發布2026年本科招生公告,多項顛覆性調整在藝考圈掀起“地震”——美術學專業徹底取消校考,僅憑高考文化成績錄取;藝術設計等專業需經省級統考初篩方可進入校考;中國畫、書法學專業直接進入現場考試。這場變革不僅是2024年藝考新政的深化落地,更標志著藝術人才選拔體系的根本性轉向。
此次政策調整呈現清晰的分層改革邏輯:美術學專業脫離藝術類招生序列,與普通專業同等對待,考生無需參與任何藝術考試,直接以文化課論高下;藝術設計、建筑學等應用型專業建立“統考篩選+校考選拔”的雙重門檻;而中國畫等強調傳統技藝的專業,則保留核心現場考核環節。這種分類施策的思路,與教育部2021年出臺的藝考改革指導意見一脈相承,該意見明確2024年起構建“文化素質+專業能力”的評價體系,逐步壓縮校考規模。
![]()
數據印證著改革的必然性。2025 年央美錄取數據顯示,1.67 萬考生競爭 924 個名額,招錄比達 18:1,而八成專業文化課錄取線突破 500 分,藝術史論專業更是高達 617 分,遠超部分省份普通一本線。縱向對比更觸目驚心:央美報考人數從 2019 年的 6.3 萬銳減至 2025 年的 1.67 萬,三年間縮水近四分之三。這背后是文化課權重持續提升的政策導向 ——2024 年起,藝術類專業綜合成績中文化分占比已不低于 50%,深圳大學設計學類 2025 年錄取線較上年暴漲 15 分,星海音樂學院部分專業分數線四年間上漲超 80 分,“低分走藝考” 的時代徹底落幕。
政策調整引發的爭議直指藝考核心矛盾。支持者認為改革直擊公平痛點:“過去校考成了‘金錢游戲’,找校內老師補習一次要三四十萬,普通家庭孩子根本沒機會。” 北京某藝考培訓機構負責人透露,此前校考體系下,針對頂尖美院的 “定制化集訓” 費用普遍在 20 萬 - 50 萬元,部分包含 “內部資源” 的課程更是標價超百萬,形成明顯的階層壁壘。而統考的普及與校考的壓縮,讓評分標準更透明、考核流程更規范,天賦與努力成為更重要的通行證,無需再依賴高額集訓費和 “人情關系”。正如教育部專家指出的,統考全覆蓋與文化分提權,從源頭擠干了藝考的 “水分”,讓真正熱愛藝術的考生受益。
![]()
反對聲浪則聚焦于專才培養的擔憂。“整天刷題備戰文化課,哪有時間練基本功?” 杭州某畫室的高三考生小李坦言,每天需兼顧 6 小時專業課與 4 小時文化課,繪畫練習時間較三年前減少近一半。有家長質疑,徐悲鴻的物理成績或許平庸,張大千也未必精通數學,但他們的藝術成就足以光照后世。這種擔憂并非空穴來風:文物保護與修復等專業已明確考查自然科學、人文社科知識,考試時長長達 3 小時的綜合素養測試,對考生的跨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部分專注于傳統技藝的考生面臨轉型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并未完全否定專才培養。政策明確允許高校對 “專業特別優異但文化稍遜” 的考生實施破格錄取,為藝術天才保留通道。2025 年央美就對 5 名書法學專業專業課排名前 10、文化課僅差 10 分達線的考生予以破格錄取。而文化課要求的提高,本質是回歸藝術教育的本質 —— 正如中央美院教授所言,沒有深厚的文化素養,難以理解藝術作品的歷史語境與精神內涵,更無法創作出有深度的作品。廣東 2025 年央美錄取數據顯示,物理類專業最低分達 582 分,歷史類 580 分,這些兼具文化底蘊與專業能力的新生,在入學后的理論課程與創作實踐中均表現出更強的綜合實力,或將成為未來藝術界的中堅力量。
![]()
這場藝考變革,本質是對“功利性報考”的矯正。當文化課不再是短板,校考不再是捷徑,真正的藝術熱愛者將得以凸顯。對于考生而言,密切關注政策動態、平衡文化與專業學習,才是應對變革的最優解。而如何在公平選拔與專才培養間找到更精準的平衡點,或許將是藝考改革下一階段的核心命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