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浪潮中,我國勞動教育正在從傳統技藝技能訓練的“干活”層面,邁向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干好活”層面。如何將勞動教育深度融入職教生培養全過程?如何通過系統性設計,讓職教生不僅掌握技能,更具備職業責任感、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意識?這些問題成為職業教育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
真正的勞動教育,應是通過實踐載體,培養學生“干好活”的綜合素養:以扎實的專業技能為抓手,涵蓋質量意識、團隊協作、問題解決等軟實力,最終指向“德技并修”的育人目標。蘭州現代職業學院通過“文化—實踐—課程”三維融合,構建起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勞動教育體系。
物質文化融勞育,深耕細節促落實。不斷強化校園勞動教育氛圍,加強對校史館、宣傳欄、樓宇走廊等地方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展板、標語、燈箱等建設,利用物質文化建設補充融入勞動教育元素。在主題班會、晨讀、公益講座等活動中,適當增加勞動模范、大國工匠、技術能手等先進個人事跡學習。同時,利用校園廣播、學生社團活動等贊美勞動、歌頌勞動,將勞動教育元素融入學校各項活動中。
實踐環節增勞育,隱性育人雙路徑。在實踐環節逐步增加勞動教育元素,持續挖掘勞動教育的隱性育人功能。學校團委、學生工作處加大學生社會實踐力度,利用寒暑假開展豐富多彩的“三下鄉”活動,開展慰問孤寡老人及社區義工等活動。在教學環節將專業實踐課程與勞動教育緊密結合,增加動手實操練習項目,利用專業操作項目滲透勞動教育元素。
豐富勞育新形式,課堂社團共育人。開設勞動教育專門課程,組建以勞動為主的社團,如我愛我車社團為學校教師提供免費洗車修車服務,家電社團在學校周邊社區進行免費家電維修等義工活動。
勞動教育要真正落地,必須破解“教育目標與企業需求錯位、教學過程與生產流程脫節”等現實問題。學校通過三項機制創新,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一是校企“雙導師”質量共管機制。在“現代學徒制”基礎上,學校與企業共建“技能+素養”雙導師庫。企業導師不僅指導技術,更需圍繞“8S管理”“質量紅線”等要素對學生進行素養評價。在校企雙導師質量共管機制的培育下,學生不僅關注自己能否擰好螺絲,還會更系統地鉆研擰螺絲的工藝標準,主動探尋裝配流程的優化空間,為企業帶來產品的優化升級。
二是數字化賦能的成長檔案。依托學生德育成長手冊及教務信息平臺,為每名學生建立“勞動素養電子檔案”,實時記錄課程表現、實踐成果、創新項目等數據。在智能控制技術、數控技術等專業,將企業8S管理制度、勞動安全教育、零件加工精度等進行實時記錄,幫助學生精準提升安全意識、技能水平。
三是豐富勞動教育形式。將勞動教育分為生活性勞動、服務性勞動、生產性勞動、創新性勞動,生活性勞動包含學生個人衛生習慣養成、宿舍內務整理、烹飪技能等,用以不斷完善學生獨立自主品格的形成;服務性勞動包括家庭服務、學校服務、社會服務,利用學生在服務性勞動中的付出和奉獻,不斷提升家庭成員親密度、學校責任感以及社會責任感;生產性勞動主要包含勤工儉學、專業實踐課程、學生崗位實習等,讓學生在具體工作中體驗勞動的快樂,如在金工實訓課程中學生可以自制小手錘,通過鉗工車工配合完成制作,還可以帶回家向家人展示獲得自豪感;創新性勞動包括創新創業訓練以及新技術、新工藝研究,旨在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干活”到“干好活”,折射出職業教育從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的深刻轉型。當勞動教育真正成為職教生成長的基因,我們將培養出大批既有扎實技能又有工匠情懷的新時代“金牌工匠”。
(作者單位:蘭州現代職業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4日 第06版
作者:李琨 汪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