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瑞秋。
上個周末,我們又帶著三個孩子去森林徒步。
荷蘭有很多專門為孩子設計的“玩耍森林”(Speelbos)。
普通的森林,對孩子來說或許略顯無趣;但這種充滿童趣的森林樂園,孩子們幾乎沒有不喜歡的。
那里除了有林蔭小道,還有小矮人的指路牌、由樹墩搭成的隧道、木樁鋪成的小徑、枯木雕成的小動物,以及藏在林間的小迷宮……
這些小設計很對孩子們的胃口,三個孩子在林子里興奮地奔跑和玩鬧,對森林里的一切都充滿好奇;
他們盡情地奔跑,開心地大笑,彼此追逐打鬧,好像有無窮無盡的精力,整個生命是如此鮮活,仿佛整個人都被點亮。
![]()
看著他們的樣子,我也被深深感染,這才是孩子本來的模樣呀。
靈動、鮮活,充滿生命力與靈氣,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性。
我很希望孩子能一直保持這樣的狀態,而不要被生活的壓力和規訓磨去那份靈性,讓他們眼里得光變得黯淡。
那么,我們究竟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一直保有靈氣?
讓他們在成長中,依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對世界的好奇,帶著活力和光,勇敢地做自己?
1
少干預,給孩子留白時間
現在的孩子其實很不容易。
許多父母出于為孩子好的初衷,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白天上學、晚上寫作業,周末和假期又被各種興趣班、輔導班填滿。
他們幾乎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一旦停下來什么都不做,父母就會不斷地催促和提醒他們必須做點什么。
從表面上看,孩子過得很充實,一直忙碌著,沒有空閑的時刻。
然而,恰恰是沒有空白時間,才成了問題。
持續被安排的生活里,孩子很少有機會停下來問自己:“我為什么做這件事?我到底喜歡什么?”
他們的大腦來不及思考和沉淀,就被外力催著去做另一件事;正是這種完全沒有空白的生活,在一點點耗盡他們的靈氣。
事實上,當孩子無所事事時,大腦并不是在休息,而是在進行一種被稱為“默認網絡模式”的深度活動。
這時候,他們的大腦會自由聯想、整合記憶、生成創意...也就是說,無聊和發呆,恰恰是靈氣誕生的時刻。
想要讓孩子保持靈氣,就需要學會給他們留白。
給予孩子一段自主掌控的自由時間,他們可以決定做什么,也可以選擇什么都不做。
在這樣的時光里,孩子才有機會摸索興趣、傾聽內心,逐漸認識真實的自己。
我家三個孩子,我相對給他們比較多的自由;在他們完成必要的事之后,剩下的時間大多由他們支配。
至于他們具體做什么,我不會有太多干預。但是你知道嗎?我從中收獲了太多的驚喜。
我沒有阻止兒子一大早起來就去客廳里看他喜歡的漫畫書,看了一段時間之后,他說他也可以畫出這樣的漫畫,結果就構思起了自己的漫畫故事。
有一回吃完晚飯后,他一個人呆在院子里看天上的飛鳥;一群鳥兒聚在高樓上飛舞,他覺得鳥兒們好像在舞臺上有序地表演著,所以看得津津有味。
前幾天荷蘭又下雨,我發現他一個人坐在窗前看了很久;淅淅瀝瀝的雨和飄舞的落葉并不讓他覺得無聊,他說他想到了過去和未來的很多事情。
![]()
這些時光很珍貴。
孩子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發現各種各樣的樂趣,能發現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場景里,也有新奇和美好,并讓沉浸其中,享受與自己相處的過程。
所以,不要把孩子的世界塞得太滿,留一些空白,讓他們去體驗、去感受、去發現。
往往正是在這些看似空白的片刻,孩子的靈氣悄然生長。
2
少評價,讓孩子自己體驗
想讓孩子恢復并保持靈氣,還有一個關鍵是,不要讓他們活在別人的眼光和評價里。
孩子靈氣的消失,往往就是從他們開始刻意“表現自己”那一刻起;他們更加關注別人怎么看自己,而不再專注于體驗和感受生活。
這也是如今眾多孩子的“困境”,作為家里的中心人物,他們被幾位大人注視著: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被觀察、被評判。
如果表現好、考試出色、舉止得體,家人就給予表揚、獎勵與認可;
反之,若做得不好或出錯,便迎來批評和指責。
家長對于孩子的批判和評價,似乎來得理所當然。
孩子畫好一幅畫后,父母很自然地就開始評價:“畫得真好,我喜歡。”或者“畫得不太好,下次畫得更好一點。”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越來越習慣以“別人怎么看我”來定義自己,而不再關注“我怎么看我,我自己的感覺是什么”。
久而久之,在他們完成一件事后,總會下意識地尋求外界反饋:“我做了這個,你覺得怎么樣”。
如果別人的回應平淡,他們就會懷疑自己不夠好;只有別人認可的時候,他們才覺得自己是真的好。
他們的目光始終追隨著外界的評價,過于依賴他人的肯定; 他們需要別人告訴自己“好不好”,而不是從內心獲得自我力量。
討好型人格,正是這樣形成的。
所以我一直不贊同父母過多地去評價孩子,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任何外界而來的表揚、批判、比較和評判,都很容易讓孩子從“感受世界”變成了“取悅世界”。
一旦孩子的行為動機被外界的評價取代,他的眼神、動作和靈感都會失去生氣。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真實地看見孩子;走進他們的世界,把我們真實看到的、聽到的和感受到的如實表達出來即可:
“我喜歡你看書時聚精會神的樣子,好像完全沉浸在書的世界里。”
“我很喜歡你畫的這朵花,它看起來好像在微笑,充滿了生機。”
“你把最愛吃的餅干分給了妹妹,我很欣賞你樂于分享的心。”
“媽媽怎么看不重要,你是怎么看的,才是最重要的。”
少一些評價,讓孩子回到自己的節奏里,重新感受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他們不再被別人的目光束縛,不再依賴別人的認可,而是勇于真實地感受、體驗和表達,那份靈動就會重新回到他們眼里。
3
多親近大自然
你有沒有發現,當我們走進大自然,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望著滿眼的綠色,聞到泥土的清香,聽見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心就會不自覺地安靜下來。
那份寧靜與舒展,是任何城市的喧囂都給不了的舒適。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空間,孩子在其中待得越久,越容易被這種能量所感染。
想讓孩子保持靈氣,就要讓他們多親近自然。
我們家每到周末,只要天氣允許,都會帶孩子去森林或郊外走走。
哪怕不遠行,去家附近的公園、綠地、大草坪跑一跑、曬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也能讓整個人重新煥發活力。
![]()
我很喜歡一個觀點,“20分鐘公園理論”(20-Minute Park Theory):
每天只需20分鐘高質量的自然接觸,就能顯著改善我們的身心狀態,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在大自然中,孩子體內的壓力激素會明顯下降,他們能更容易放松下來,重新恢復能量與平衡,煥發出活力。
不過前提是要與自然真正建立連接,如果孩子只是坐在公園長椅上刷手機,或心不在焉地吃著零食,這樣的自然接觸沒有意義。
真正的親近自然,是讓孩子沉浸其中,用身體去觸摸、用眼睛去觀察、用心去感受。
當孩子身處綠意盎然的環境里,聽到風聲鳥鳴,感受到陽光與草地的溫度,這種觀察、觸摸和互動會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讓他們從“緊繃模式”切換到“放松模式”。
對那些長期處于學習壓力下,或沉迷電子屏幕的孩子來說,這短短20分鐘的自然體驗,就像一次高效的心理重啟。
焦慮得到緩解,注意力重新聚焦,被壓抑的創造力也悄然復蘇,學習效率自然提升,整個人仿佛重新充滿了力量。
讓孩子與自然建立連接,在自然中沉浸并享受,靈氣就會重新流動起來。
4
當我們少干預、少評價、多讓孩子親近自然,就是在幫他們重新連接自己,找回內心的那份光。
愿每個孩子都能自由地成長,一直保持那份純真與靈氣,眼里有光,心中有愛。
瑞秋
-瑞秋好物推薦-
?象術腰部按摩儀+肩頸按摩儀,你的家庭“按摩師”。
?在家學英語,就用小狐貍App,讓孩子愛上英語。
?治愈系繪本《猴子和鼴鼠看世界》。
![]()
![]()
我是瑞秋,坐標荷蘭,5口之家
分享與三娃同行的所思所想
婚姻愛情 | 信仰生活 | 自我賦能
獨立帶娃 | 親子成長 | 極簡育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