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國迎來了自1962年以來的第一次人口負增長,也就是說,人多死得比生得還快。接著,2023、2024年,我國都處在人口減少的狀態,去年新生寶寶總數是954萬,而去世的人數竟然高達1093萬。
![]()
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的張震教授和中國社科院的李強研究員都指出,中國即將迎來史無前例的死亡高峰,而這個高峰是由三個原因共同促成的。
那么這三種原因到底包括哪些呢?死亡高峰會帶來哪些沖擊?
![]()
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定格在了2022年,這一年,中國的總人口數字在歷經六十一個春秋的持續增長后,首次劃出了一條向下的曲線。
當年的死亡人數悄然超過了新誕生的人口,留下了137萬的差額,這不僅僅是一個統計數字的轉折,更像是一個時代洪流改變方向時發出的隆隆聲,有專家斷言,中國已經步入了“死亡高峰期”。
![]()
這并非危言聳聽,而是過去巨大成功的雙重回響,我們今天所面臨的人口結構風暴,恰恰源于昔日兩大引以為傲的成就:一個是創造了龐大基數的“人口數量紅利”,另一個是極大延長壽命的“人類生命紅利”,當這兩股力量在頂點交匯,一場悖論式的危機便拉開了序幕。
![]()
時間的指針撥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是一個生命力迸發的時期,國家百廢待興,近1.8億新生命在那個年代呱呱墜地。
尤其是在1962年至1975年間,每年都有超過2600萬的嬰兒出生,其中1963年更是達到了2954萬的巔峰,這股龐大的人口浪潮,在隨后的幾十年里,成為了驅動經濟飛速發展的核心引擎。
![]()
然而時間是公正的。當年那批集中降生的孩子,如今正無可避免地、集體性地邁入老年,截至2023年底,全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高達近三億,差不多每五個人里就有一位老人。
于是,一個純粹的生物學事件正在上演:曾經集中的出生,必然轉變為如今集中的死亡。這本質上是一筆歷史人口存量的剛性兌付,今天的我們,只是在簽收這份沉重的遺產。
![]()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這批老人身上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他們的健康狀況,尤其是廣大的農村地區,承載著歷史的欠賬,由于醫療資源曾經的相對匱乏,農村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要比城市高出17個百分點。
![]()
這意味著,在醫療條件依然存在差距的背景下,鄉村地區的死亡率也相應更高,這無疑加劇了這波“死亡潮”的沖擊烈度。
另一場革命也在悄然重塑著中國人的生死觀,在建國初期,一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僅為35歲,而如今,這個數字已經飆升至78.6歲,并預計在2035年超過81歲。
![]()
醫學的巨大進步,將曾經肆虐的天花、肺結核等傳染病逐出了主要死因的名單,這是一場無可爭議的偉大勝利。
但這場勝利也帶來了一個奇特的悖論。它并沒有消滅死亡,而是將死亡從整個生命周期中驅趕出去,極大地壓縮到了老年階段。
![]()
死亡不再是隨機降臨的厄運,而成了一場高度集中、幾乎可以預見的終局。全國約86.6%的死亡事件,其背后推手都是慢性病。心腦血管疾病與癌癥這兩大類痼疾,就聯手貢獻了近八成的“業績”。
![]()
醫學無意中扮演了“死亡規劃師”的角色,將生命的終點規整劃一。這個看似有序的模式下潛藏著新的危機。曾經被認為是老年專屬的慢性病,正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在過去十年間,三四十歲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增加了整整三成。這柄延長生命的“雙刃劍”,在帶來長壽紅利的同時,也讓一代人的健康提前透支。
![]()
人口天平的另一端,是令人窒息的沉寂。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年輕人口的基數急劇萎縮。如今承擔生育重任的80后、90后,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自身就構成了一個脆弱的家庭結構基礎。而他們面臨的現實,更是讓生育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
高昂的房價,是懸在年輕人頭上的一座大山,壓抑著他們組建家庭、繁衍后代的本能。而將一個孩子從嗷嗷待哺的嬰兒撫養到大學畢業,從奶粉到教育,其成本動輒達到百萬級別,這又是一座沉重的經濟大山。再加上無處不在的工作壓力,讓年輕人的生育意愿跌至冰點。
![]()
結果是,2023年全國僅有902萬新生兒降生,這個數字盡管預計在2024年能回升到954萬,但距離維持人口正常更替的1800萬紅線,依然遙不可及。
![]()
勞動力供給的減少和社會養老負擔的加劇,成了必然的結局。而那種“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結構,即一對年輕夫婦可能需要贍養四位老人,讓養老問題陷入了惡性循環。即便國家已經放開二胎、三胎,并輔以各種補貼激勵,但收效甚微。
![]()
所謂的“死亡高峰”,并非社會衰敗的信號,它更像是一個社會走向深度老齡化的成人禮。這標志著整個社會體系都需要被徹底重構,以適應全新的人口結構。挑戰是巨大的,但探索也從未停止。
比如在廣州出現的“紅山模式”,就試圖通過家庭醫生與社區護理的聯動,為重癥老人提供有尊嚴的上門服務,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能夠安寧。
![]()
同時,各地政府也在出臺各種生育補貼和減稅政策,試圖為年輕人松綁。核心的議題其實很簡單,就是如何讓老年人活得有尊嚴,同時讓年輕人看到希望,敢于生育。
中國的未來韌性,不在于能否逆轉人口規律,而在于能否在這場史無前例的人口轉型期中,找到新的平衡與和諧,平穩地渡過難關。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