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不及寫《資治通鑒》了,但閑聊一個今天讀《資治通鑒》想到的觀點,就是人口減少究竟可不可怕?
很多人對于現在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孩子,導致人口增長停滯感覺不妙,認為這對于國家和未來都不是好事,甚至憂心忡忡。
但是人口的持續增長就一定是好事嗎?人口的下跌就是不好的事情嗎?
![]()
其實很多人接受人口增長對國家才好的觀點是來源于很多專家談所謂人口紅利和年齡結構中老齡化的問題。
如果從過去工業化需要大批農村廉價勞動力的觀點來看,如果一個國家的剩余勞動力越多,勞動力的成本就越低,那么對于企業而言其雇傭成本就越低,所以企業產品的成本也越低,在外面就具有競爭優勢,所以這就是我們過去的所謂人口紅利。
但反過來看,這個觀點最大的問題就是勞動者的收入低對于國家是好事。如果是全部國有企業,企業利潤全部用于全民福利,可以講確實是好事。但是如果說壓低勞動者收入是為了私營企業家在海外給兒女做信托,這對于做牛做馬的勞動者可未必是好事。
而人口的老齡化確實是一個問題。因為如果按照現在的社保制度現收現支制度來看的話,年輕人交社保才能保證老年人有錢可領。所以一旦年齡結構出了問題,社保一定會遇到挑戰。
但是我們還要看到另外一點,就是年輕人多就一定意味著能供給更多的老年人養老嗎?如果年輕人很多,但很多沒有工作需要國家救濟呢?如果一個社會的生產力隨著人口的增長不能增長呢?社會還要負擔巨大的成本用于就業和失業呢?
所以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生產力和人均產出的問題。
為什么有這個感悟呢?是因為今天讀到馬周給李世民上奏疏,其中提到了貞觀年間全國人口只有隋朝的十分之一,讓我非常震驚。
侍御史馬周上疏,以為:“三代及漢,歷年多者八百,少者不減四百,良以恩結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馀年,皆無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陛下當隆禹、湯、文、武之業,為子孫立萬代之基,豈得但持當年而已!今之戶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給役者兄去弟還,道路相繼。陛下雖加恩詔,使之裁損,然營繕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書,曾無事實。昔漢之文、景,恭儉養民,武帝承其豐富之資,故能窮奢極欲而不至于亂。向使高祖之后即傳武帝,漢室安得久存乎!又,京師及四方所造乘輿器用及諸王、妃、主服飾,議者皆不以為儉。夫昧爽丕顯,后世猶怠,陛下少居民間,知民疾苦,尚復如此,況皇太子生長深宮,不更外事,萬歲之后,固圣慮所當憂也。臣觀自古以來,百姓愁怨,聚為盜賊,其國未有不亡者,人主雖欲追改,不能復全。故當修于可修之時,不可悔之于既失之后也。蓋幽、厲嘗笑桀、紂矣,煬帝亦笑周、齊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煬帝也!貞觀之初,天下饑歉,斗米直匹絹,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憂念不忘故也。今比年豐穰,匹絹得粟十馀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復念之,多營不急之務故也。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以畜積多少,在于百姓苦樂。且以近事驗之,隋貯洛口倉而李密因之,東都積布帛而世充資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夫畜積固不可無,要當人有馀力,然后收之,不可強斂以資寇敵也。夫儉以息人,陛下已于貞觀之初親所履行,在于今日為之,固不難也。陛下必欲為久長之謀,不必遠求上古,但如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陛下寵遇諸王,頗有過厚者,萬代之后,不可不深思也。且魏武帝愛陳思王,及文帝即位,囚禁諸王,但無縲紲耳。然則武帝愛之,適所以苦之也。又,百姓所以治安,唯在刺史、縣令,茍選用得人,則陛下可以端拱無為。今朝廷唯重內官而輕州縣之選,刺史多用武人,或京官不稱職始補外任,邊遠之處,用人更輕。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疏奏,上稱善久之。謂侍臣曰:“刺史,朕當自選;縣令,宜詔京官五品已上各舉一人。”
這其實說明了隋末的全國混戰非常殘酷,全國十分之九的人口可能死在了戰亂中或者逃亡了。
所以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戰亂對于老百姓太殘酷了。
![]()
但是反過來看為什么有貞觀之治呢?
其實一個核心的原因就是人口大幅度減少了,反而很容易有增量的產生,導致人均產出增高,老百姓就有幸福感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們昨天講到李世民的府兵制改革就提到過,府兵制改革的基礎是均田制,正因為全國人口大幅度減少,所以政府手里才有大量的土地,才可以搞均田分給老百姓,如果土地都是有主的,李世民拿什么去分?不分給老百姓土地,也就不會有老百姓種地的積極性,也就不會有稅收的大幅度增長,老百姓也就不會把兒子派去當兵打仗。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隋末人口減少十分之九,恰恰是唐朝快速發展的一個原因。
而從這個角度而言,一個國家人口的快速增長,當增長到一定程度,一定面臨著人均生產資料的減少,這個時候人口的增長帶來不了生產力的提升,土地產出的糧食是無法快速增長的,但如果人口快速增長,那結果一定是大部分老百姓日子會越過越差,造成如康乾這樣饑餓的盛世。
所以歷史上中國人口大增,一定會帶來老百姓日子反而越過越難,因為背后是人均產出變少,人均的收益也變少了。所以各種矛盾就開始累計,最終累計到一定程度就是重新洗牌的過程。
當然工業革命爆發后,邏輯就有了一些變化,因為工業作為一種生產,可吸納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所以才有了城市化的過程。而工業化導致生產力大幅度提升,最終人均財富增加,整個社會能承載的人口上限其實也就增加了。
但是現在的問題在于工業化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會不會再有大幅度的提升?而在自動化無人化成為趨勢之后,工業生產會不會還需要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如果不需要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剩余勞動力的工作將如何安排?
而如果人口的增長導致社會整體財富無法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那么勢必就會造成人均財富的下降,這種情況該如何應對?
當然過去幾十年,我們的增長建立在對外擴張上,最終我們成為全球工業產能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是國外會不會聯合抵制我們的擴張?我們遇到增長天花板該如何應對?而這對于人口的增長之間的關系該如何平衡呢?
所以我個人認為之所以現在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孩子,就是因為你結婚和生孩子,無法像初唐這樣,生了孩子就能得到土地,要知道土地是生產資料,是可以致富的,一個人幾百畝土地,一個家庭上千畝土地,一畝地即使幾百塊一年的利潤,一年從農業上的利潤也能到幾十萬,在歷史上分給你土地就是跟分給你金礦是一樣的。
而目前為什么農村賺不到錢,根源就是農村人口還是太多了,人均不到一畝地,即使再精耕細作,一畝地一年一個人也就收入幾千塊,跟人均幾百畝地,在用一些機械化生產得到的收益簡直是沒法比的。
所以很多人總是為東北的人口減少擔心。其實十多年前我出差去黑龍江的時候,當地的職業學校就提到過根本招不上生,原因不是人少,而是但凡家里有幾百畝地的種田大戶,一年輕松幾十萬收入,根本看不上去當工人的收入。所以人均資源的提升才能致富。
所以從我的角度看來,根本不需要為現在人口的降低發愁,人口的增長還是降低其實是波動的,是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如果說生了孩子就分田,一個人分幾十畝上百畝田,如唐初那樣,一定是老百姓拼命的生孩子,生了就是錢啊。但如果生了孩子即沒有生產資料匹配,也沒有股票分,還要啃老花光家庭積蓄,還不清楚未來孩子有沒有工作要靠老人養,那么年輕人當然不生。
![]()
但這種情況也不會一成不變,當生了孩子有地分,有股票拿,有國家紅利給予的時候,一定跟初唐一樣,大家又拼命的生,從歷史上看,從一個王朝滅亡之后,人口十室九空,到人口的大規模增長,背后的邏輯都是在此。
當生一個孩子給一百畝地,你看看一個家庭生七八個孩子是不是正常?那時你不讓他生肯定都不可能。
不過說來說去也是閑聊,因為這個社會每個人的利益是不同的,所以有的人不愿意生,有的人拼命生背后都是背景不同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