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轉自:中國經濟周刊
本刊記者 王紅茹
近日,2026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告發布,其中一項調整備受關注:報考年齡放寬到38周歲以下,對于2026年應屆碩士、博士研究生,放寬到43周歲以下(1981年10月以后出生)。
作為中國就業風向標的“國考”,此次放寬年齡,向社會傳遞了一個清晰而強烈的信號:年齡不應成為人才發展的硬性約束。
為什么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需要“中年人”的力量?背后是人口、經濟和社會觀念的深層變革。
![]()
35歲還處在“黃金階段”
“35歲門檻”最早出現于上世紀90年代。1994年,原人事部發布的《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明確要求,公務員報考者年齡為35歲以下。此后,這一標準被各大事業單位和企業廣泛沿用。
當時,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約70歲。30多年過去,中國的人口結構已發生巨大變化。到2024年,人均預期壽命提高至79歲。
面對社會人口結構變化的新趨勢,制度設計也應適應這一新常態。打破35歲的年齡限制,正是我們正視并接納一個更加多元的年齡結構的開始,也是人口發展規律對公共政策提出的必然要求。
此外,根據《國務院關于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辦法》,男、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將逐步延遲。退休年齡推遲,相應地,將考編年齡上限放寬,也顯得順理成章。而對碩士、博士等高學歷人才進一步放寬至43歲,更體現出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重視與包容,合情合理。
當前,中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一轉變對人才資源配置提出了全新要求。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經驗積累、專業技能和跨界能力成為比單純年齡優勢更為珍貴的資源。
隨著知識經濟和服務業的崛起,許多崗位更需要能解決復雜問題、具備行業積累和良好溝通能力的人才。35歲以上的從業者,憑借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行業洞察和人脈資源,恰恰能在這些領域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說,在當前的中國職場,35歲正處在“黃金階段”。將報考年齡放寬到38歲乃至43歲,意味著公共部門向那些在市場、科研、社會組織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的成熟人才打開了大門。
一位在科技企業工作了10多年的工程師,可能為科技政策的制定帶來一線的實踐視角;一位長期扎根社區的社工,可能為基層治理創新貢獻真實有效的經驗;一位在高校深耕研究的學者,則可能為宏觀決策提供扎實的理論支撐。這有助于優化公務員隊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構成,打破內部可能存在的“同質化”傾向,為提升公共治理的效能和精準度注入新的活力。
從更宏觀的經濟層面看,這一政策也有助于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率,打破勞動力市場,特別是高端人才市場的流動壁壘,從而增強整個經濟體系的活力與韌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