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勞動午報)
轉自:勞動午報
![]()
北京市高校自2024年秋季學期起全面啟動人工智能通識課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人工智能素養教育新范式。記者近日從北京市教委獲悉,目前全市已有38所高校開設相關課程,累計選課學生近12萬人,其中22所市屬公辦本科高校實現全面開課。
“萬人在線、異地同課”
優質資源實現共建共享
一年來,北京市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實現規模化覆蓋與精準化實施雙突破。在規模化覆蓋方面,人工智能通識課建設采用分層分類設計理念,針對理工、管文、藝體三類學科背景分別開發特色教學方案,讓不同專業學生都能獲得適配的人工智能素養訓練。
作為此項工作的牽頭高校,北京郵電大學匯聚首都地區優勢優質高等教育和企業資源,建成課程聯盟與虛擬教研室,實現優質師資、教學資源、前沿案例跨校共建共享,并推動 “一校一品”特色發展,在全國率先實現數十所高校、逾十萬新生“同上一門AI課”。
“人工智能通識課建設存在受眾人數多、基礎相對薄弱、專業背景個性化等多項挑戰。”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師李思介紹,為此,她所在團隊緊扣“導認識、導興趣、導重點、導原理”教學理念,開發《人工智能導論》課程,構建起“通識基礎——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實踐實訓”模塊化課程體系,設置必選項、可選項和各校自主增減項,各校可開展“必選動作+自選動作”相結合的“創意樂高”式教學,覆蓋理工、管文、藝體等不同學科需求,實現教學內容的個性化供給。
同時,北京市人工智能通識課提供智能教學平臺,嵌入大模型工具與數字人助教,可以支撐“萬人在線、異地同課”,顯著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形成兼顧規模和個性化雙重需求、適應全體零基礎新生的教學模式和內容。
“一校一品”
建設“AI+專業”特色品牌
在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的基礎上,北京市屬高校還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探索多元化教學路徑,建設“一校一品”的“AI+專業”特色品牌。比如北京聯合大學構建五維評價量規推動深度學習;北京建筑大學系統開發“AI+建筑”實驗教學體系,引導學生建立專業思維模式;北京舞蹈學院開創性地將AI技術應用于舞蹈創作與修復,展現出人工智能與藝術領域的跨界融合潛力。
10月30日,在北京郵電大學體育館的一間教室里,學生武連增對著人工智能設備“籃小智”“魔鏡”做出投籃動作,“籃小智”隨即給出動作改進提示“籃球太高了”“籃球太低了”,小武據此調整投籃姿勢,完成虛擬投籃,“恭喜你球進了”。
“這款設備運行人工智能算法,通過識別人體姿態以及籃球位置,評估動作是否標準,給出動作糾正指導,幫助學生提高技術。”人工智能學院研究生孫大壯介紹,這些體感交互游戲可以幫助學生練習技術,激發學生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趣,深入了解技術背后的原理。
北京物資學院突出新文科、新工科交叉融合,將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賦能人才培養,先期建設了數據資產管理、AI+物流工程、智慧交通、數據科學和直播營銷5個微專業。同時,該校與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京津冀智慧物流產教融合聯盟內部分兄弟院校及行業企業共同合作,規劃布局建設“智慧物流”微專業,滿足產業發展對“AI+智慧物流”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在持續深化通識課建設、完善課程標準、加強師資培養的基礎上,縱深推進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正式啟動“北京高校人工智能微專業”建設工作,引導高校面向產業發展需求,聚焦特定領域,開設由6-8門核心課程組成的緊湊型微專業,為學生提供體系化、強實踐的專項學習路徑,打通從通識素養到專業能力的橋梁,培養更多具備人工智能交叉創新能力的緊缺人才。
□本報記者 任潔 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