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能源電力行業正處于結構性轉型與科技躍升的關鍵階段。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雙碳”目標落地,對高層次、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教育體系如何與產業需求精準銜接,成為能源電力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命題。
作為能源電力領域的行業特色高校,華北電力大學近年來將產教融合擺在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持續深化校企校地聯合培養機制,打通“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銜接通道。學校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行業需求,先后與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國華電、中國長江三峽集團等龍頭企業共建多層次育人平臺,形成了“平臺+任務”的協同創新格局。
如今,華北電力大學構建起以協同育人、科教融匯、成果轉化為核心的產教融合體系,服務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助推產業升級。這些探索不僅為行業輸送了大量高素質工程人才,也為能源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可推廣的樣本。
協同育人打通“人才鏈”與“產業鏈”
“產教融合的關鍵在于校企協同,讓課堂與現場同頻,讓人才成長與產業需求同向。”華北電力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鄧艷明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學校依托由國家電網等12家特大型央企及中電聯組成的理事會,構建了全鏈條校企協同培養機制,推動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今年,學校首次與國家電網開展特高壓直流定向就業本科生招生,與南方電網合作設立南網創新班,企業全程參與培養方案制定與課程教學,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與中廣核、中核、華能等央企合作開展“訂單+聯合”核電專業人才培養,該模式入選首批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在研究生教育領域,華北電力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張淑莉介紹,學校深入推進了學術型和專業型研究生分類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注重工程實踐和技術創新,開設《能源經濟》等66門校企聯合課程,邀請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企業總工程師、技術專家進校授課,占課程學時一半以上。通過企業工程師進課堂,把真實問題引入教學場景,讓學生在科研中感知產業前沿。學校2022年入選國家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儲能技術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改革專項,2024年入選第三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初步形成了企業全面參與、學校全力培養、校企師生四方全程緊密聯動,具有“華電”特色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
不僅在人才培養層面,校企合作也延伸至師資共建與項目共育。《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到,學校柔性引進280余名國家電網專家擔任外聘導師,3名國網專家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校企聯聘學者項目。
得益于協同機制完善,校企聯合育人成效顯著。近五年,華電每年約1500名畢業生入職國家電網,成為支撐電力行業發展的重要人才來源。
科教融匯推動創新協同
產教融合不僅是育人模式的變革,更是科研體系的重塑。近年來,華北電力大學將科研任務與企業需求深度耦合,把科研平臺建設成產業“共創實驗室”,形成“科研出題在企業、研究答題在高校、成果應用在現場”的新模式。
“我們提出‘平臺+任務’的合作機制,就是要讓科研目標對接產業痛點。”華北電力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孔艷強介紹,學校與國家電網共建能源互聯網學院、與南方電網共建智慧能源聯合研究院、與中國華電共建高效清潔智能發電聯合研究院、與三峽集團共建智慧電站技術創新中心等多個高能級平臺,均以企業真實場景為任務導向。
通過這種方式,校企雙方在科研攻關、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上實現了三位一體的融合。在這一過程中,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工程項目相繼落地。以三峽烏蘭察布基地為例,華北電力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風光儲場站智慧聯合調控運維系統,實現了風、光、儲一體化集控管理。據測算,項目投運后年發電量約63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節約標煤20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20萬噸。
據了解,該系統通過“智慧控制”與“智能運維”的雙輪驅動,實現了電站“全面可觀、精確可測、高度可控”的高水平運行狀態,為大型新能源基地的運維提供了精準決策支持。
在傳統能源領域,華北電力大學同樣注重科技創新與產業協同。孔艷強介紹,圍繞燃煤發電高效清潔利用開展系統研究,研制的基于能量復疊利用原理的新型燃煤二氧化碳發電系統,獲得中國電力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并已在西安熱工研究院工程化應用。
如今,華北電力大學已建成10余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臺,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近百項。多項技術成果在新能源發電、智能電網、儲能系統等領域形成了應用示范,推動華北電力大學成為能源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深度融入“雙碳”目標與能源轉型
“雙碳”目標的提出,為能源教育改革和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也對高校服務行業提出更高要求。華北電力大學立足國家戰略需求,以人才鏈和創新鏈支撐能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構建“教育—科技—產業”一體化支撐體系。
華北電力大學學科建設處副處長趙凡表示:“學校在全國高校中率先發布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計劃,推進學科專業拓新,布局新領域新賽道,構建‘雙碳’引領、交叉融合、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能源電力學科體系。”
數據顯示,八年來,學校自設交叉學科博士點由1個增長至8個,實現跨越發展;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從5個增至10個,實現數量翻番;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新增4個,實現能源電力領域博士點全覆蓋,形成了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并重的博士培養格局。
華北電力大學還構建了多元化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鄧艷明介紹,除新能源學院設立新能源創新實驗班外,學校還依托電氣學院開設電氣工程本碩博貫通班,提出戰略引領、企業命題的任務制選題模式,實施校企雙導師聯合培養,開展能源電力行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依托能動學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創辦吳仲華學院,匯聚高校基礎研究優勢與科研院所學術和工程實踐資源,構建“雙主體、雙導師、雙資源”的科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著力培養能源電力領域拔尖創新人才;依托控計學院設立人工智能創新實驗班,以百度、華為等校企合作實踐平臺強化產教融合,通過“人工智能人才國際培養計劃”拓寬全球視野,實現大電力領域人工智能人才的特色化貫通培養。
從育人到科研,從實驗室到產業鏈,高校在能源行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正在從“人才輸出者”轉向“創新共建者”。
文|中國能源報記者 董梓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