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所經歷的
正在成為過去
我們所留下的
是這一方水土和文明存在過的痕跡
“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的第三十一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駿博外國語學校的學生來誦讀《俗門俗事》。今天,你將聽到的是《人日思歸》。
點擊收聽音頻
隋薛道衡《人日思歸》詩云:“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大年初七是“人日”,之前的六天則是“說畜日”。“人日”又稱“人勝節”“人辰”“靈辰”等,是一個具有上千年悠久歷史的節日。相傳天地初開時,女媧捏泥造物,前六日造出雞狗等動物后,第七日造出人類,故而正月初七即為“人日”。
《荊楚歲時記》引董勛《問禮俗》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于門,七日貼人于帳。”因此,“今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三日不殺豬,四日不殺羊,五日不殺牛,六日不殺馬,七日不行刑,亦此義也。”
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人日”習俗豐富多彩。比如“戴人勝”,以寓吉祥;贈花勝,以表祝賀;食“七菜羹”,以求人好事圓。
因有重要習俗“戴人勝”,所以“人日”也稱“人勝節”。人勝是一種飾品,婦女們于“人日”剪彩為花,或剪彩為人,或鏤刻金箔為人形,貼于屏風、床帳,或戴在頭發上,以祈福避災。《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帖屏風上,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
戴人勝,以寓吉祥(資料圖片)
其中,《荊楚歲時記》解釋“戴人勝”的寓意,是“剪彩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從新也”,也就是新年要面貌煥然一新的意思。這一習俗從魏晉時期就開始流行,唐代起愈加重視,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鏤人勝,又大宴群臣賦詩過節,而民間則剪彩相互贈送。唐代李遠的《剪彩》詩中,便有“翦彩贈相親,銀釵綴鳳真;雙雙銜綬鳥,兩兩度橋人”的句子。
“人日”的應節食品是“七菜羹”,是將七種蔬菜切碎合煮成羹湯,食之,則可以為新年祈福,也可以預防百病。這一食俗在現代已經式微了。但有趣的是,日本民間還有食用“七草粥”的風俗,從江戶時代流行至今(隨著19世紀中葉日本“脫亞入歐”,時間由農歷正月初七改為公歷的1月7日),日本的俳句中還有對七草粥“粥味滴滴佳,腸中春欲蘇”的贊美。其實,此風俗正是從中國的古俗“七菜羹”而引入的。
![]()
七菜(網絡圖片:DyElia63369)
![]()
七菜羹(網絡圖片:味谷的廚房)
此外,以人日天氣占卜全年人口平安與否,諺謂:“人日晴,人民寧。”上海舊俗人日吃赤豆飯,如冬至吃赤豆粥一樣,謂赤豆能驅除疫鬼。在本地竹枝詞中亦有提及:
靈辰人日歲時祥,煮飯因緣赤豆香。
尚武精神齊用力,南方強等北方強。
(倪繩中《南匯縣竹枝詞》)
閑從人日說平安,薺菜新鮮作粉團。
待得佘山新筍出,蘭芳沁齒歡加餐。
(黃霆《松江竹枝詞》)
2023年5月起,區政協辦公室、區教育局、團區委和區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了“發現閔行之美”系列叢書誦讀活動,陸續邀請閔行區多所學校的青少年一起來讀好書、善讀書、懂歷史、愛家鄉,合力推動“閔行情”讀書活動落到實處。
第三十一季,我們邀請了上海市駿博外國語學校的學生來誦讀《俗門俗事》。“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習也”,大抵意為地方流行的生活習慣。本書作為“發現閔行之美”文史系列叢書“民藝鄉俗”輯中的一冊,主要針對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等內容進行敘述,以四季為時間線,帶讀者感受閔行傳統民俗文化的移風易俗。
2025年11月起,第三十一季正式開啟,每個工作日的21:30,我們不聽不睡!
一起聆聽閔行聲音,發現閔行之美……

朗讀:上海市駿博外國語學校 八3班 周豐菁
編輯:陳依婷
初審:方佳璐
復審:石思嘉
終審:王婷婷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