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有云:“禮之用,和為貴。”
任何習俗的初衷,都應是增進和睦,而非制造隔閡。
當傳統的“鬧喜”跨越了歡迎與刁難的界限,便從增添喜慶的佐料,變成了考驗新人耐心與尊嚴的第一道難題。
單元樓前的僵持,拷問的不僅是習俗的合理性,更是兩個家庭在聯姻之初,能否建立起彼此尊重的基礎。
![]()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都說,低頭娶媳婦,抬頭嫁女兒。可有的地方的風俗,卻敢為難新娘,太神奇了。
事情發生在江蘇的一小區內,新郎已經接親回來,回到了自己家小區單元門樓下。
不曾想,在這里,新娘竟然被新郎的親戚給攔下了。
新郎的幾個親戚,攔在單元門口的入口住,不給新娘和伴娘上樓。
新郎也在現場,貌似在溝通著什么,不知道這是什么風俗?還是說要發紅包,才給新娘放行。
就這樣,新娘站在樓梯口處,等了許久,依然還沒能上樓去,小區看熱鬧的鄰居,都來看一看新娘多漂亮。
![]()
網友忍不住想問,這算不算是給新娘下馬威。
畢竟,新婚當天就敢攔新娘,這意味著婆家人不好惹,那新娘以后肯定不敢造次。
除非,新娘掉頭就走,這婚不結也罷,該著急的那就是新郎和他的家人了。
但本地人解釋,這就是一個“鬧喜”風俗而已,不用過度解讀。
宿遷地區很多這樣的風俗,我朋友就這樣,接回來后新郎被搞進屋里,留新娘一個人在單元樓門口,挺可憐的,家門口被攔兩道。
而且,堵門的人都是提前挑好的 ,一般是新郎的老表 ,平輩分堵門,新郎母親拿煙或紅包開門,新娘才能上去, 基本上就堵一會 ,都是提前打好招呼的,新娘是知道的。
但感覺,這個習俗不咋地,很容易讓人誤會。
![]()
習俗不該是權力的試探,婚姻的開端應是尊重。
對新娘來說,這種被攔在“家門”之外的場景,極易被解讀為一場精心策劃的“下馬威”。
它無形中傳遞出一個負面信號:接納是有條件的,你需要先學會服從。
這為本該充滿喜悅的婚姻,蒙上了一層不對等的陰影。
再古老的傳統也需與時俱進。
若一種習俗讓主角感到難堪與“可憐”,且極易引發外界誤解,那么其存在的價值就值得商榷。
真正的良俗,滋養人心;陳規陋習,則損耗感情。
![]()
我們要明白,婚姻的一切儀式都應服務于“合二為一”的核心。
在踏入新生活的第一步就設置人為障礙,無異于在起點制造裂痕。夫妻共同體意識的建立,需要從第一刻就開始呵護。
伏爾泰曾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同理,我們尊重地方習俗,但更應捍衛新人在婚禮上當有的尊嚴與主體性。
希望所有傳統都能在理解與尊重中執行,別讓“鬧喜”變成“鬧心”,讓婚姻始于愛,而非始于妥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