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我姐家玩,她一位同事帶著女兒也來串門。
那個女孩子剛上大一,我們問她大學生活怎么樣,她翻了個白眼,說:
“不怎么樣,沒錢。”
女孩媽媽開玩笑說:“還沒錢花啊?我每個月給你2000生活費,你知道現在多少人上班都難賺到兩千?”
一聽到這話,女孩有點情緒了:
“你知道我們宿舍4個人,就我生活費最少嗎?她們都是三四千,而且用的都是蘋果手機。”
“我說了我也要蘋果手機,結果呢,你就給我買個這破玩意兒!”
女孩媽媽也生氣了:
“那你能跟人家比嗎?別人家境好啊,賺得多啊。
你媽媽我高中都沒上就出來打工,又能賺多少呢?給你兩千可以了,你要體諒我們賺錢不容易啊”
女孩賭氣把頭扭到一邊,不再搭話。
看著氣氛不對,我和我姐趕緊轉移話題,聊別的。
雖然不知道女孩以后工作了會怎樣,但至少,我現在看到的她,是不懂得體貼父母的。
我們養育孩子,總繞不開一個話題——孝順。
雖說不指望他以后要為我們付出多少,但起碼,能理解我們,心里頭掛念我們,知道我們的不易,就夠了。
只是,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長大后卻做不到這點。
而將來不孝順的孩子,從小會有1個“典型特征”,希望你家娃沒有。
![]()
一:感恩的反面
你知道,感恩的反義詞是什么嗎?
想一想。
你會說,不感恩。
嗯,如果非要用一個詞形容呢?
是“應該”。
感恩的反義詞,是應該——你做的一切,是應該的。我要的一切,也是應該的。
“應該”,是一種單向索取的心態。
既然是應該的,孩子怎么還會有感激之心呢?
你每天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收拾得整整齊齊——應該的。
要他掃個地、整理衣服,那不是我的事,而是你應該做的。
你每天起早貪黑為他備好一日三餐——應該的。
哪天做得不合他胃口,你怎么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呢?
或者哪天你要他為你做頓飯。這關我什么事?我不做。
長大后,你應該為他買房買車,在工作上托舉他。若沒辦到,都怪你們沒本事,害我過不上好日子。
你應該為他帶娃、做家務、掏錢補貼他們。若做不到,你們怎么這么不中用,只會拖后腿。
“應該”化思維,讓孩子看不到父母的愛和付出,他看到的,只是父母沒能滿足他的那部分。
![]()
二:“應該”思維從哪兒來?
我們是如何把孩子培養出“應該”思維的?
●過度犧牲
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是苦過來的。
這就導致,他們長大后,會對孩子“過度補償”:我小時候吃過的苦,決不能讓孩子再吃。
于是,他們會過度犧牲自己。
比如自己心心念念的東西,遲遲舍不得下手。而孩子嚷嚷要買什么,哪怕價格不菲,眼睛都不眨一下立馬拿下。
自己很喜歡吃某個食物,如果孩子也喜歡,那父母能一口不吃,全給孩子。
在家里只要求孩子“學習好就行”,家務活,哪怕是孩子自己的活,一點兒也不讓他干,父母全包了。
這樣的“過度犧牲”,會讓孩子覺得:
“爸爸媽媽為我做一切,都是應該的,他們就該優先考慮我、滿足我的需求。”
這樣的孩子,難有感恩的心。
●缺乏感恩教育
有些父母,幾乎不對孩子說“謝謝”,也很少教孩子說“謝謝”。
沒有感謝的意識,孩子就不會知道,原來替別人做了某件事,是需要感恩的。
他們的感恩之心,就很難培養出來。
●邊付出邊抱怨
還有些父母,為孩子做一點事,就念叨:
“我都是為了你啊,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好的都給了你,你長大可要孝順我,給我錢花啊。”
念叨多了,孩子就煩,會覺得這是“道德綁架”,你付出只為了他將來回報。
出于逆反心理,他長大后,反而可能不愿意感激父母了。
![]()
三:培養出感恩的孩子
培養感恩的孩子,不是說為了讓他將來孝順我們,而是他有感恩的心,將來在人際關系上能處理得更好。
他人緣好、受歡迎,將來機會會更多、路也更廣。
那我們要怎么做,能培養感恩的孩子呢?
①樹立界限
當孩子提出我們認為不合理的要求時,我們就需要樹立界限,讓他明白,有些要求是不能馬上滿足的。
比如他看中了一個很貴的玩具,我們覺得不適合,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這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一邊罵罵咧咧又一邊掏錢,而是堅定地告訴他:
“媽媽知道你很喜歡它,很想把它帶回家。只是,我們這個月預算是xx元,而這個玩具要這么多錢,已經超出我們的預算了。”
同時,我們可以給他解決方案:
“如果你真的很想要呢,我們可以把平時你買零食、買小玩具的錢省下來,等攢夠了,我們馬上就來買。”
最后,我們可以給選擇:
“你可以自己想想,是要零食玩具呢?還是從今天開始,省錢來買這個呢?”
對于孩子的要求,我們有界限,不無條件滿足,孩子就會知道:“不是我所有的要求,父母都會滿足。”
那他也就不會覺得,父母“應該”為他做一切事情了。
![]()
②多說“謝謝”
我在家,就會常跟寶爸、布妞說“謝謝”。
寶爸做了我愛吃的菜,我會一臉驚喜地感謝他:“謝謝你哦老公,知道我喜歡吃這個,專門為我做,你真是太體貼了。”
說完我還要給他一個抱抱。布妞在一旁看見,也笑著和我們一起抱抱。
接下來,她會馬上去準備碗筷、擺好桌椅,順便還給我們倒水。這時候,我和寶爸都會感謝她:
“哇,布妞貼心地準備了餐具、桌椅,這樣,我們就可以直接開吃啦,太謝謝你了,你真的好愛爸爸媽媽呀。”
平時布妞為我拿衣服、跑腿,我不會習以為常,而是會專門跟她說“謝謝”。
這樣,她就知道,別人為你付出,你是需要感恩的,而不是理所當然。
![]()
③賦予責任
你知道,想要一個孩子在家里有歸屬感和價值感,要怎么做嗎?
讓他為這個家付出。
他付出得越多,投入的情感就越多,自己的價值感就越足。
不要覺得他“好好讀書就好”,家里的事他就一概不管。
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他洗碗、掃地、拖地、整理家務,或者你忙家務的時候,讓他一起幫忙。
他做得多了,不會心生抱怨,反而會覺得:“爸爸媽媽需要我,我是一個有能力、有價值的人。”
他對這個家、對父母,感情就會越深。
而且,只有親身體驗了父母的辛勞,他才更能換位思考,懂得父母的不易,成為一個懂感恩的人。
長大不孝順的孩子,從小會有1個“典型特征”,那就是“應該化思維”,這樣的娃,你見過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