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思如
同一口鍋里的飯,分出了三六九等的吃相!
“我媽幫我付了500萬豪宅的首付,別人都說我家底殷實,懂得傳承。”
“我爸媽掏空積蓄給我湊了80萬買房首付,親戚都說這是典型的‘中國式托舉’,真不容易。”
“我月薪3000不夠花,每月還得靠爸媽接濟2000塊生活費,親戚罵我‘啃老’,說我沒出息!”
這三段自白,像三把鋒利的刀子,劃開了當下社會一道心照不宣的傷口:同樣是從父母的碗里舀飯吃,為何吃出了傳承、托舉和啃老這三種截然不同的味道?
這話,扎心不?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問題:“如何看待‘貴族叫傳承,中產叫托舉,窮人叫啃老’這種現象?”下面的評論區,直接炸了鍋,成了大型人間真實現場。
廣東的網友一針見血:“說白了,這就是話語權的問題。有錢人的錢,那不叫錢,叫資本,叫家底,花起來叫資源優化配置。窮人的錢,那才叫錢,是一分一分掙的血汗錢,你花了,就是侵占,就是吸血。雙標玩得明明白白。”
河南的網友感慨:“我家農村的,大學畢業在城里找了份工作,工資付完房租所剩無幾。過年回家,我爸硬塞給我5000塊錢,說我一個人在外別苦著自己。我捏著那沓錢,眼淚差點掉下來。可在村里人眼里,我就是那個讀了大學還回來‘啃老’的沒用人。誰不想當家族的驕傲?可這現實,它不允許啊!”
山東的網友更是直接開炮:“別扯那些虛的!什么啃老不啃老,本質上都是階級固化的遮羞布!頂層設計游戲規則,他們的孩子生下來就在羅馬,花多少錢那都是投資和布局。中產拼命內卷,把希望全押在孩子身上,美其名曰托舉,實則是害怕階層滑落的恐懼。底層呢?沒有任何資源可以置換,那點微薄的互相扶持,就被污名化成啃老。這特么不就是‘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現代版嗎?”
看著這些評論,字字句句,都說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頂“啃老”的帽子,到底是怎么精準地扣到窮人頭上的?
“傳承”、“托舉”與“啃老”:同一件事的三副面孔
我們必須認清一個殘酷的現實:社會對行為的定義,從來不只是行為本身,而是行為背后的財富量級和階級地位。
貴族的“傳承”:這是最高級的說法。王健林給王思聰5個億“練練手”,媒體和大眾討論的是“商業版圖”、“家族傳承”、“資本運作”。
這錢花得理直氣壯,甚至帶著一絲欽羨。因為這筆錢代表的不是生存,而是權力的延續和帝國的擴張。
中產的“托舉”:這是最悲壯的說法。一對城市中產夫妻,耗盡六個錢包,背上30年房貸,只為給孩子買一個學區房,上一個好學校。這個過程被稱為“托舉”。
整個家庭像火箭發射基地一樣,把所有燃料都用于將下一代推向一個更高、但也更不確定的軌道。社會對此報以同情和理解,因為這符合“努力向上”的主流價值觀,盡管過程充滿艱辛。
窮人的“啃老”:這是最羞辱的說法。一個來自普通或貧困家庭的年輕人,因為工資跑不贏通脹,因為失業,因為一場大病,不得不接受父母每月幾千塊甚至幾百塊的接濟。
這種行為,立刻被貼上“啃老”的標簽,被指責為“不思進取”、“依賴成性”、“社會累贅”。因為窮人的錢,每一分都連著血肉,它的流動無法被美化為“投資”,只能被矮化為“消耗”。
我們算是明白了,當爹媽的資源厚到一定程度,我們花他們的錢,就叫事業;薄到一定程度,就叫窩囊。我們不是在花父母的錢,我們是在花一種叫“社會地位”的東西!
是誰制造了這場“啃老”的污名化?
把矛頭僅僅指向個體,是最大的不公。我們需要問的是,為什么當下的年輕人,尤其是來自普通家庭的年輕人,越來越難以獨立?
1. 高聳入云的“四座大山”
住房、教育、醫療、就業,這四座大山不搬走,年輕人想不“啃老”都難!
對于房價,有人罵:“我也不想讓我爸媽出首付啊!可我自己掙那點錢,哪怕不吃不喝,也需要幾十年才能攢夠首付!專家站著說話不腰疼,有本事把房價打下來啊!一邊享受著土地財政的紅利,一邊罵我們啃老,又當又立!”
教育的內卷,讓“雞娃”從選擇變成了標配。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投入的成本是個天文數字。這不只是父母在“托舉”,更是整個家庭在被資本和焦慮裹挾著前行。
醫療的重壓更不用說。一場大病,足以摧毀一個中產家庭,更何況是底層家庭。此時的“啃老”或“被啃”,是絕境中最后的互助,是人性最后的光輝,何錯之有?
35歲危機、996福報、隨時可能到來的裁員潮……年輕人的職業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當未來是一片迷霧,依靠家庭的微光取暖,就成了最本能的選擇。
“不是我選擇啃老,畢業即失業,找到的工作像瓷器一樣易碎。我也想每個月給爸媽打錢,可現實是,我能養活自己,不向他們伸手,就已經用盡了全力。”一位網友的話道出了很多年輕人的心聲。
2. “精英”話語體系的霸權
我們的社會話語權,長期被精英階層把持。他們定義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敗”,什么是“獨立”,什么是“依賴”。
他們習慣于用自己優渥的背景和順暢的人生路徑,去丈量所有人的生活。
他們無法理解,對于有些人來說,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了全力。
于是,他們輕飄飄地丟出一句“不要啃老”,仿佛所有困境都能靠個人奮斗解決,從而完美地掩蓋了結構性的社會問題。
我們需要的不是道德審判,而是制度保障
說到底,“啃老”這個詞,是一把精準射向底層人民的道德手槍。它成功地把一個社會經濟結構問題,轉化為了個人品德問題。
別整天給我們扣帽子了!如果國家能把我們頭上的大山移走,誰不愿意挺直腰板做人?誰不愿意讓父母安享晚年?
我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出路,而不是輕飄飄的指責!
這個社會給不同階層的人,設置的起跑線和生存難度,是天壤之別。
容得下豪門的千億傳承,容得下中產的百萬托舉,卻容不下貧寒之家幾萬塊的相濡以沫?
這,才是一個社會最深的悲哀!
想看更多?請移步知識星球。如何加入“思如哲思”的知識星球?
![]()
思如哲思
關注普通人的「生存處境」,思考更好的「人生出路」。作者思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