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上,“大電量HEV量產落地”這一技術突破入選年度十大技術趨勢榜單,讓曾一度被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車型擠壓得幾無容身之地的混動技術——HEV(混合動力汽車)重回公眾視野。
2026年將是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退坡的首個年度。與此同時,油電同權也在持續深化,重塑著汽車市場的格局。在此背景下,HEV所具備的無需依賴充電樁、徹底消除里程焦慮、維護成本低廉等優勢,將成為其在市場競爭中的關鍵法寶。汽車市場的變化也使不少車企紛紛調整戰略布局,積極投身于多元化發展路線。
HEV在政策、技術、市場、車企四大維度形成共振效應。政策層面的引導與支持,為其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技術層面的不斷創新與突破,為其提供了堅實的內在支撐;市場層面的需求變化與機遇,為其開辟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車企層面的積極布局與投入,為其注入了強大的發展活力。在多重利好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沉寂多年的HEV有望迎來復興的曙光。
“混動”迎來新機遇
政策始終是汽車市場的“風向標”,自2025年起,兩項具有關鍵意義的政策變化,為HEV的復興鋪就了基石。首先,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的有序退坡。自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將從原本的免征調整為減半征收,且每輛乘用車減稅額上限設定為1.5萬元。與此同時,政策還大幅提高了技術門檻,對PHEV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純電續駛里程從原本的43公里大幅提升至100公里,饋電模式下燃油消耗量低于同級燃油車70%。這一政策直接抬高了PHEV的技術門檻。對于那些技術儲備不夠雄厚、研發實力相對薄弱的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部分企業甚至可能因無法達到新標準而被迫退出市場。HEV則憑借其無需依賴外接充電的獨特優勢以及經過多年發展沉淀下來的成熟技術路徑,在政策過渡的特殊時期為消費者和企業提供了穩定可靠的選擇。
其次,油電同權的深化為HEV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地方政府對HEV的態度正在發生微妙變化,如在廣州等城市,HEV被納入“節能車目錄”,享受與新能源車同等的限行豁免政策。這一措施顯著提升了HEV的出行便利性,尤其對通勤需求強烈的消費者形成吸引力。部分省份(如山東、河南)針對HEV推出購車補貼(如3000元),雖力度弱于PHEV的國補+地補組合,但降低了購車門檻。此外,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通過“節能車”標簽,間接提升HEV的市場認可度,形成政策與消費需求的良性互動。部分二三線城市直接將HEV納入“綠色出行”的支持范疇,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和鼓勵。
“購置稅退坡本質上是產業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的重要信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務副秘書長許海東表示。他進一步分析指出,HEV既規避了純電動車型令人擔憂的里程焦慮問題,讓駕駛者無需時刻擔心電量不足而陷入困境;又無需承擔PHEV因高技術要求而帶來的高成本壓力,在政策過渡階段,無疑成為了兼顧經濟性與實用性的最佳選擇,為汽車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性能邊界持續拓展
HEV核心驅動力源自技術的突破性升級。曾經HEV的發展之路“荊棘叢生”,“純電續駛里程短、油電切換頓挫、能效不足”等痛點制約著它的發展。然而,隨著電池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混動系統的持續優化,這些難題已得到全面改善。
大電量HEV概念的提出,標志著這一技術路線正逐步突破傳統認知的邊界。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預測,到2030年,HEV電池容量將從目前的1kWh~2kWh提升至5kWh~8kWh,純電續駛里程有望達到50~80公里。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朱西產表示:“電池技術的進步使HEV能夠承擔更多的純電驅動工況,城市通勤時的實際油耗可降至3L/100km以下,這徹底顛覆了人們將HEV僅視為‘節油車’的固有印象。”
核心技術的迭代升級是HEV性能顯著提升的關鍵。豐田最新發布的第五代THS混動系統,通過優化PSD行星齒輪結構,將發動機熱效率提升至44%,創下量產車新紀錄;長城汽車檸檬混動DHT采用雙電機混聯拓撲結構,使系統綜合效率達到98%;吉利雷神(參數丨圖片)智擎Hi·X混動平臺則通過3擋DHTPro變速器,實現了全速域并聯驅動。這些創新使得當代HEV的節油效率較10年前提高了30%以上。
![]()
車企競逐新賽道
HEV市場的復蘇正引發車企戰略布局的深刻調整。廣汽研究院院長吳堅表示:“不同區域、不同使用場景需要差異化的解決方案,HEV在基礎設施欠完善地區的替代潛力不容忽視。”上汽通用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薛海濤表示:“五菱星辰HEV版擊中了縣城家庭‘既要省油又要可靠’的切實需求,這類用戶在可預見的5年內仍將是中國汽車市場的主力。”
消費需求的分化與車企的戰略調整,正在重構HEV的市場生態。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從“增量競爭”進入“存量競爭”,單一動力路線已無法滿足所有用戶需求——一線城市用戶傾向純電,追求綠牌與低使用成本;三四線城市及縣域市場用戶需要兼顧通勤與長途,對充電便利性要求較低;戶外出行愛好者則看重車輛的通過性與續駛穩定性。在此背景下,動力多元化勢必成為車企的戰略選擇。
目前,產業鏈協同效應降低了HEV普及門檻。本土化生產的電機、電控系統使HEV動力總成成本較2018年下降60%,HEV與燃油車的價差已縮小至1.5萬元以內,消費者可在18個月內通過油費差收回購車溢價。這種成本優勢使HEV從高端市場下探至主流消費區間,與同級燃油車基本持平。“HEV的復興不是對EV和PHEV的替代,而是市場細分的結果。”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隨著油電同權的深化和技術的升級,HEV將在10萬~20萬元級家用車市場形成穩定份額,預計2027年中國HEV銷量有望突破200萬輛。”
![]()
HEV的復興并非簡單的技術輪回,而是汽車產業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理性回歸的體現。在碳中和目標下,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技術路線,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多元化解決方案才是務實選擇。HEV憑借其無需改變用戶習慣、不依賴充電設施、成本增量可控等特性,正在中國這個地理環境多樣、發展不均衡的龐大市場中找回自己的生態位。在汽車產業這場深刻的能源革命中,HEV或許不會是“終極答案”,但它無疑是當下符合多數消費者真實需求的“黃金中庸”之選。
文:韓冬 編輯:郭晨 版式:劉曉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