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牛可心
花幾千元做一套“高端體檢”,最后連腎囊腫都沒查出來;本想給父母盡孝心,卻在推銷話術下買了一堆不必要的檢查項目……據《人民日報》報道,一些商業體檢存在誘導消費、過度檢查、漏診誤診等體檢亂象,制造健康焦慮的同時,也消耗著消費者的信任。
近年來,隨著公眾健康意識的提升,健康體檢行業迅速崛起,各類商業體檢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在滿足公眾健康需求的同時,也因誘導消費、過度檢查、誤診漏診等問題屢遭詬病。
健康體檢的本意是“防患于未然”。然而,在商業邏輯驅動下,一些機構把體檢做成了“焦慮生意”。從夸大某些疾病的死亡率,到將普通檢查包裝成“精準篩查”,營銷手段不斷翻新,目的都是讓消費者為不必要的項目買單。原本千元的常規套餐,在精心設計的推銷話術下,價格輕松翻倍。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價格高昂、篩查價值存疑的基因檢測、腫瘤標志物檢測被包裝成“高端體檢”,實則可能延誤真正需要關注的疾病篩查。這種以營利為導向的營銷模式,早已偏離了健康體檢“早發現、早干預”的初衷。
如果說誘導消費是“謀財”,那么漏診誤診則可能“害命”。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有消費者反映體檢機構未能查出腎囊腫;司法案例中,更有因CT漏診肺癌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的悲劇。這些事件暴露出部分機構在醫師資質、設備維護、質控流程等方面存在的短板。當本該嚴謹的醫療行為被成本所控制,體檢質量自然難以保證。
體檢的價值不僅在于檢測數據本身,更在于專業解讀和后續的健康干預。然而,目前許多商業體檢機構仍停留在“一次性交易”模式。一份布滿專業術語和箭頭的體檢報告,幾句“注意生活習慣”的套話,構成了多數人體檢的終點。健康管理本應是個持續動態的過程,需要專業的解讀和個性化的指導。但在當前模式下,體檢成了“一錘子買賣”,消費者拿著“天書”般的報告,卻不知如何采取行動,體檢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要規范體檢市場,僅靠機構自律遠遠不夠。當前亟須建立健全行業標準和監管機制,對體檢項目的必要性、設備的精準度、從業人員的專業性等方面制定明確規范。同時,監管部門應當加強全流程監管,從事前審批、事中監督到事后追責,形成閉環監管,對違規行為形成有效震懾。
健康體檢是守護民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絕不能淪為商業逐利的灰色地帶。讓行業在規范中發展、在監督中進步,才能讓每一位消費者都能安心體檢、放心托付,使健康管理真正回歸其應有的價值。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