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俄羅斯專家瓦西里?卡申坦言,在第六代戰斗機的全球角逐中,俄羅斯已明顯掉隊,如今賽場只剩中美兩強對峙。
與此同時,美國《國家利益》雜志也毫不客氣地批評俄羅斯的米格-41項目"違反物理學定律"。
這場關于未來空中霸權的爭奪,誰走在了最前面?
![]()
技術路線分化
2025 年 3 月,波音公司意外拿下 NGAD 項目合同,美軍六代機 F-47 正式邁入工程制造階段。這款被寄予厚望的戰機設定了極具挑戰性的性能指標:作戰半徑突破 1000 海里(約 1852 公里),速度超 2 馬赫,且能與大規模無人僚機群協同作戰。
9 月的航空航天會議上,美國空軍參謀長奧爾文透露,F-47 原型機已啟動組裝,目標 2028 年首飛。美軍的技術底氣源自 2020 年以來的 X 系列驗證機積累,兩款驗證機累計試飛數百小時,尤其在動力系統上,通用電氣 XA102 或普惠 XA103 自適應變循環發動機已通過設計審查,可實現亞音速與超音速效率無縫切換。
![]()
但成本失控成為致命短板,F-47 單機造價飆升至 3 億美元,是 F-35 的兩倍多,NGAD 項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或突破數千億美元。高昂價格迫使項目 2024 年暫停評估,最終計劃僅生產 185 架,與巨額投入形成鮮明反差。
中國則走出差異化路徑。2024 年 12 月底,成飛 J-36 原型機在成都首飛,銀灰色涂裝搭配三發動機、無尾飛翼設計引發外媒震動。從立項到首飛僅用數年,效率背后是 100% 本土化產業鏈支撐 —— 從渦扇 - 15 改進型發動機到陶瓷基復合材料,均實現自主供應。
![]()
J-36 單機成本僅為 F-47 的三分之一,作戰半徑達 2800-3000 公里,雙座布局專門適配 “一人飛行、一人指揮無人機” 的協同模式。其電子戰系統、隱身涂層等技術直接繼承自殲 - 20,成熟度備受認可。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技術布局策略,2025 年上半年沈飛披露 “曲折箭翼” 方案,加上與殲 - 20S 的聯合作戰測試,形成多技術路徑并行格局。正如俄羅斯衛星社所言,中國航空工業已從 “追趕” 邁入 “領先” 階段。
![]()
俄羅斯的"紙面輝煌"與現實困境
反觀俄羅斯,六代機發展陷入尷尬境地。米高揚設計局 2013 年提出的米格- 41 項目,曾宣稱能以 4.5 馬赫速度巡航、在 35 公里高空作戰,還可搭載激光武器與反衛星導彈,原計劃 2025 年首飛、2028 年服役。但 2025 年已過大半,這款戰機除了電腦合成圖和模型外,連原型機的影子都未出現。
美國《NSJ》直接將其稱為 “幻象工程”,指出參數嚴重違反物理學原理。4.5 馬赫速度下,機體表面溫度會飆升至 800℃以上,現有隱身涂層會直接燒蝕,飛行員即便穿戴抗荷服,也會因十幾 G 的瞬時過載失去意識。更致命的是,高速飛行形成的 “等離子鞘” 會包裹機身,屏蔽所有雷達與通信信號,讓戰機陷入 “盲飛” 狀態。
![]()
《國家利益》更是調侃:“若能實現這些性能,牛頓和愛因斯坦的棺材板都壓不住了”—— 牛頓力學下,高速機動的離心力足以讓飛行員昏迷;相對論層面,速度越高能量消耗呈指數級增長,燃料與冷卻系統根本無法承受。
更現實的是,俄羅斯連五代機蘇 - 57 都未搞定。2025 年蘇 - 57 產能僅 20 架,阿爾及利亞訂購 12 架就占據半數,累計交付量寥寥無幾,在烏克蘭沖突中幾乎沒發揮作用。其發動機仍用臨時方案,隱身性能飽受質疑,批量制造能力嚴重不足。
![]()
西方制裁更讓局勢雪上加霜,高端芯片與特種材料渠道被掐斷,軍工廠頻繁 “停工待料”,本土替代品質量堪憂,諸多軍機項目被迫返工延期。
正如卡申所言,中國 J-36 的首飛堪稱對俄羅斯航空工業的 “響亮耳光”—— 俄羅斯在人工智能、隱身技術等關鍵領域已全面落后,制裁又堵死了外部補短板的可能。
有限的國防預算本就捉襟見肘,烏克蘭戰爭更榨干了國家資源,六代機這種 “燒錢巨獸” 自然成了遙不可及的奢侈品。
![]()
未來空戰的新游戲規則
六代機之爭早已超越單機性能比拼,成為綜合國力的終極試金石。從當前發展脈絡看,中美兩國正以技術突破為筆,重新書寫未來空戰的游戲規則。
傳統單機格斗的時代即將落幕,有人機與無人機群的協同作戰成為新范式。美國波音公司的 F-47 計劃搭載上千架 "忠誠僚機",中國殲 - 36 則憑借無垂尾隱身設計,成為指揮無人集群的空中核心。在這種模式下,六代機不再是孤立的作戰平臺,而是集成指揮、探測、打擊功能的小型空戰網絡中樞。
![]()
人工智能的深度滲透正在顛覆空戰形態。六代機本質是 "飛行的超級計算機",殲 - 36 搭載的三臺渦扇發動機能支撐海量數據處理需求,其 AI 系統可在復雜電磁環境中快速篩選戰場情報,通過衛星數據鏈實現陸海空全域信息共享。這種毫秒級決策能力與全域感知優勢,是 F-22 等五代機無法企及的代際差距。
技術門檻正重新劃分航空強國陣營。六代機需同時突破 "隱形 ++" 性能、超 2 馬赫巡航、AI 集成等多重難關,對高溫合金、矢量發動機等核心技術提出嚴苛要求。這也是歐洲多國選擇抱團的原因 —— 英意日的 GCAP 項目進展緩慢,德法西主導的 FCAS 計劃仍在博弈,獨立研發者唯有中美兩國。
![]()
競賽已進入沖刺階段。美國空軍明確 F-47 將于 2028 年首飛、2030 年服役,而殲 - 36 憑借密集試飛節奏,被美媒預測可能搶先形成戰斗力。2030 年代初,中美六代機或將同時部署西太平洋,其 1850 公里以上的作戰半徑,將徹底改變區域力量平衡。
美國雖技術領先,但 F-47 的高昂造價可能限制裝備規模;中國則憑借工業體系優勢,有望在保持性能的同時實現量產優勢。殲 - 36 可攜帶 20 枚中距導彈或 2 枚高超音速武器的超強掛載能力,更讓數量優勢具備了質量威懾力。
![]()
這場競賽的結局將影響未來數十年全球格局。當 AI 決策、無人集群成為空戰標配,掌握技術主動權的國家將主導天空規則。這堪比從戰列艦到航母的時代跨越,誰能領跑六代機革命,誰就握住了未來戰略的鑰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