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養蝦村來了“智囊團”
東南網11月3日報道(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楊凌怡 通訊員 張小惠)
清晨7點,在漳州市龍文區郭坑鎮汐浦村的連片蝦塘上,集美大學水產學院的學生已開始了一天的科研實踐工作。他們小心翼翼地將精準稱重、分類標識的飼料分別投放到實驗塘對應的12個養殖箱中,仔細觀察魚苗、蝦苗的活動狀態及生長速度,并一一記錄在專屬的“生長檔案”中。隨后,團隊完成水樣采集,回到村中的臨時實驗室進行后續的水質檢測與病原分析工作。
這批學生于今年8月底入駐汐浦村,他們和團隊導師計劃用3個月時間完成實踐研究與成果轉化,將科研數據變成村民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
“我們近期的課題是驗證這款自主研發的‘后生元’生物飼料對羅氏沼蝦生長的影響。”團隊負責人、集美大學水產學院博士生導師孫云章形象地將這款產品比作魚蝦的“酸奶”,“這是一款功能性飼料,含有芽孢桿菌等有益菌群,能幫助魚蝦調節腸道菌群、抑制病原菌,還能有效促進營養吸收。”
據孫云章透露,“后生元”生物飼料最早在石斑魚養殖中取得良好效果,此次團隊進駐汐浦村,正是為了進一步驗證及拓展其應用范圍,助力養殖戶實現降本增效。
“汐浦村主要養殖羅氏沼蝦、加州鱸、淡水石斑,我們目前的研究也是圍繞著這3個品種展開。”在孫云章看來,汐浦村毗鄰九龍江北溪,地勢平坦,水資源豐富,淡水養殖條件得天獨厚,也為團隊的研究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事實上,集美大學水產學院與汐浦村的緣分由來已久。汐浦村全村超四分之一村民從事淡水養殖業,年產值達4000萬元。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新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對于養殖品種的選擇、病害的有效防控、飼料的恰當使用等專業問題,養殖戶僅憑自身經驗難以解決,急需集中技術指導和知識更新。
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龍文區科協及農業農村局積極牽線搭橋,精準匹配汐浦村的產業需求與集美大學水產學院的技術優勢,于2024年促成雙方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推動“龍文區羅氏沼蝦科技小院”落地,并配齊了科研設備設施及辦公場所,為合作搭建長效載體。
這個由集美大學水產學院多名專家教授及研究生團隊組成的“智囊團”,為村民帶來了育種、養殖、病害防控的全套硬核技術,還針對養殖戶最頭疼的技術難題先后開展多場技術培訓,將羅氏沼蝦品種特性、常見病害的快速識別與防控技巧、生物飼料的科學投喂等知識用通俗語言傳授給村民。培訓之外,集美大學水產學院的學生還主動走村入戶、下沉塘口,面對面為養殖戶講解日常養殖注意事項,并提供pH值、氨氮含量檢測及病原體分析等服務。
“以前用藥憑經驗半猜半試,現在有專家團隊把脈開方,效果果然不一般。”當地羅氏沼蝦養殖戶陳瑞敏說。
“未來,團隊將繼續以科技小院為依托,整合多領域專家資源,優化現有技術成果,讓產學研合作成為推動汐浦村產業振興的持久動力,讓‘養蝦博士’的技術真正變成村民增收致富的助力。”孫云章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