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寒風凜冽的關中平原上,一支疲憊而又亢奮的大軍,正朝著曾經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都城,咸陽,緩緩逼近。
領頭的,正是那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男人,西楚霸王項羽。
此時的咸陽,早已在劉邦的安撫下暫時歸于平靜,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風暴才剛剛開始。
果然,進入咸陽后,項羽的憤怒徹底點燃了這座城市。他殺了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一把火燒毀了氣勢恢宏的秦朝宮室,據說大火三個月都沒有熄滅。
![]()
當然,直到現在也是一樁謎案。
在毀掉秦朝的一切之后,項羽是否將他復仇的目光,投向了不遠處驪山腳下,那位一手締造了大秦帝國的始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他真的派人去盜挖了那座神秘的秦始皇陵嗎?如果挖了,他又到底有沒有挖到什么寶貝呢?
項羽到底挖沒挖?
說到項羽和秦始皇陵,史書上的記載顯得有些撲朔迷離,甚至可以說是自相矛盾,形成了一出歷史的“羅生門”。
最有發言權的,當然是司馬遷的 《史記》。這是一部距離秦末漢初歷史最近、也最權威的史學巨著。
![]()
然而,當我們翻開《史記·項羽本紀》,仔仔細細地從頭看到尾,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司馬遷詳細描述了項羽進入咸陽后的種種暴行,比如“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把燒殺搶掠的行為寫得清清楚楚,可是,關于挖掘秦始皇陵這件事,竟然一個字都沒提。
這很不尋常。以司馬遷嚴謹的治學態度,如果項羽真的干了盜掘皇陵這么大的事,他不太可能忽略不記。
這就奇怪了,那“項羽掘始皇冢”的說法又是從哪兒來的呢?原來,這個說法的源頭也出自《史記》,但卻不是在《項羽本紀》里,而是在 《高祖本紀》 中。
![]()
書中記載,后來劉邦和項羽徹底撕破臉,楚漢爭霸進入白熱化階段。
為了在政治上和輿論上打擊項羽,劉邦派人發布了一篇檄文,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一條就是“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
我們知道,在古代戰爭中,輿論戰和心理戰同樣重要。給對手扣上“盜墓賊”這樣一頂不道德的帽子,無疑能極大地打擊對方的聲望,爭取民心。
所以,劉邦的指控到底是不是真的,可信度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除了《史記》里的這點爭議,后世的一些書籍更是把這件事說得有鼻子有眼。
![]()
比如北魏時期酈道元的 《水經注》 里就記載了一個傳說,說項羽動用了三十萬大軍去挖秦始皇陵,結果搬運陵墓里的寶物時,光是運輸就動用了三十萬人,運了三十多天還沒運完。
說實話真的很夸張。
考古發現下的地宮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中國的考古學家們就對秦始皇陵展開了長期的、細致的勘探和研究。
幾十年來,考古工作者們手持洛陽鏟,借助各種高科技設備,就像給這片土地做“CT掃描”一樣,一寸一寸地探尋著地下的秘密。
![]()
秦始皇陵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安放秦始皇棺槨和無數珍寶的“地宮”,基本完好無損,沒有發現被大規模盜掘和破壞的痕跡。
這個結論可不是憑空猜測,考古專家通過精密的物探技術,已經大致搞清楚了地宮的范圍和結構。
探測結果顯示,地宮的墓室結構、特別是封土堆,都保持著相當完整的狀態,并沒有出現大規模塌陷或者被挖開的跡象。如果項羽真的像傳說中那樣動用幾十萬大軍來挖掘,那么必然會留下巨大的、不可逆的破壞痕跡,這在現代勘探技術下是藏不住的。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道,地宮里“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
![]()
而現代科學家對始皇陵封土堆的土壤樣本進行檢測后,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在封土中心區域的土壤中,汞含量異常高,形成了一個面積約1.2萬平方米的強汞異常區。這個區域的輪廓,和物探發現的地宮大小、形狀基本吻合。
這極有可能說明地宮里的水銀江河至今仍然存在,并且由于地宮的密封性非常好,水銀基本沒有大規模泄漏出來。
假如地宮被項羽的大軍挖開過,那么里面的水銀早就揮發殆盡,或者被泥土和水流帶走,不可能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還能形成如此規律和強烈的汞異常區。
![]()
當然,考古學家也在陵墓周圍發現了一些所謂的 “盜洞”。
但是,這些盜洞的數量很少,規模也不大,而且從位置和深度來看,它們都遠遠沒有觸及到核心的地宮。
這些盜洞更像是后世一些小股盜墓賊“碰運氣”式地嘗試,最終都因為找不到墓道或者被復雜的地質結構所阻擋而無功而返。
這些零星的盜洞,完全無法和傳說中“三十萬大軍”的毀滅性挖掘劃等號。
一種最接近真相的可能
現在,我們的面前擺著兩塊看似矛盾的拼圖:一塊是史書上“掘始皇帝冢”的文字記載,另一塊是考古發現地宮完好無損的實物證據。
![]()
要將這兩塊拼圖完美地拼接起來,解開這個謎題,我們就需要大膽地進行合理的推測,重構當時可能發生的真實場景。
項羽確實對秦始皇陵進行了破壞,但他破壞的,很可能不是深埋地下的地宮,而是陵園地表上的所有附屬建筑。
我們必須明白,秦始皇陵并不僅僅是一個大土堆和下面的地宮。它是一個規模極其宏大的陵園系統。
在當年,陵墓的封土堆周圍,建有大量的宮殿、闕樓、寢殿、便殿等地面建筑,用于守陵人員居住和后世子孫祭祀。這些建筑金碧輝煌,其奢華程度不亞于咸陽的皇宮。
![]()
根據考古勘探,整個陵園的面積接近56.25平方公里,規模之大,令人咋舌。
現在,我們再來想象一下項羽當時的心情。
他對秦始和他的帝國恨之入骨,他的祖父項燕、叔父項梁都死于秦軍之手。當他率領大軍站在秦始皇陵前,看著那些象征著秦始皇無上權威的、華麗的地面宮殿時,他會怎么做?
以他“焚燒秦宮室”的殘暴性格,他幾乎必然會下令將這里也付之一炬,將地面上所有與秦始皇有關的東西,全部摧毀,以泄心頭之恨。
![]()
這個推測并非空穴來風。考古學家在對屬于秦始皇陵一部分的兵馬俑坑進行發掘時,就發現了大面積的焚燒痕跡。一號坑和二號坑的棚頂木結構有很多都被燒成了木炭,坑內的紅燒土范圍也很大,可見當時這里曾發生過一場非常猛烈的大火。
而能有能力、有動機在那個時候組織起如此規模破壞的人,除了項羽的軍隊,幾乎不做第二人想。
如果這個推測成立,那么一切就都說得通了。項羽的大軍沖入陵園,像在咸陽城里一樣,大肆搶掠地面建筑里的財寶,然后放起一把沖天大火,將陵園的地面建筑燒成一片白地。
![]()
而對于項羽的死對頭劉邦來說,這更是送上門來的政治武器。他完全可以抓住項羽焚燒陵園建筑的事實,在宣傳上有意地將其升級為“掘墓”的罪名,從而占據道德制高點。
畢竟,“燒房子”和“刨祖墳”,在性質上和激起的民憤程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此外,我們還必須考慮到技術上的困難。秦始皇陵的地宮深埋地下,結構復雜,內部機關重重。
別說在兩千多年前,就算是用現代技術,要安全地發掘也非易事。項羽當時雖然有幾十萬大軍,但他們是戰斗部隊,不是專業的“摸金校尉”和工程師。
![]()
在短時間內,既要找到通往地宮的正確墓道,又要破解層層防盜機關,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項羽在咸陽并沒有停留太久,他急于帶著財寶和俘虜回到自己的封地彭城去享受勝利果實,恐怕也沒有那個耐心和時間,耗費數月甚至數年去啃秦始皇陵這塊硬骨頭。
結語
因此,傳說中項羽率領三十萬大軍,成功挖開地宮,將內部寶物洗劫一空的說法,幾乎可以肯定是不符合事實的。
![]()
現代考古學最直接的證據已經雄辯地證明,秦始皇陵的地宮主體結構至今保存完好,兩千多年來,那位千古一帝可能依然在自己神秘的地下王國里安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