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前格局:四十萬對十萬的 “碾壓局”
![]()
原始尺寸更換圖片
p3-flow-imagex-sign.byteimg.com
公元前 202 年寒冬,垓下的蘆葦結著白霜。
韓信騎著烏騅馬,望著前方連綿的軍陣。他身后站著三十萬大軍,孔將軍、費將軍分率左右翼,劉邦帶著周勃、柴將軍在后方壓陣。
聯軍總數超過四十萬,旌旗遮天蔽日。
對面的楚軍營地,卻透著說不出的蕭瑟。項羽的十萬士卒,已是疲憊之師。
鴻溝和議后,劉邦本已撤軍。張良、陳平卻勸他:“楚兵疲食盡,此天亡之時也。”
劉邦立刻撕毀盟約,率軍追擊。可追到固陵,項羽一個回馬槍,把漢軍打得大敗。
劉邦只好蹲在營里急得轉圈,派人去請韓信。這一請,就請出了風波。
二、遲到的援兵:韓信的 “趁火打劫”
韓信那時正在齊地休整。
滅齊之后,他手握重兵,成了楚漢之外的關鍵力量。劉邦催他出兵,他卻按兵不動。
直到劉邦許諾 “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韓信才帶著兵馬趕來。
這不是猜測,《史記?淮陰侯列傳》寫得明白:“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
“并行” 二字,藏著多少算計。
唐代史學家司馬貞在《史記索隱》里罵他:“期會垓下,共誅項羽,功成爵賞,建號齊王。然信之來,非本志也。”
在時人看來,這不是并肩作戰,是拿軍情做交易。
劉邦心里更清楚。多年后他削韓信兵權時,說不定還會想起這次 “姍姍來遲”。
三、初戰狼狽:“卻” 而非 “佯卻” 的破綻
決戰打響那天,韓信親率中路軍先攻。
他以為能一鼓作氣,可楚軍的勇猛超出預料。項羽提著長戟沖在最前,楚軍士兵跟著吶喊沖鋒,漢軍竟被打得連連后退。
《史記》只用了三個字:“不利,卻。”
這和韓信以前的打法完全不同。
安邑之戰,他 “陳船欲度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用疑兵騙得魏王團團轉。
井陘之戰,他 “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故意丟盔棄甲引趙軍追擊,再回頭包抄。
![]()
濰水之戰,他 “詳不勝,還走”,誘龍且半渡而擊,用水淹了楚軍。
那些戰役里,“詳”(佯)字是關鍵。可垓下之戰,只有 “卻”,沒有 “佯”。
清代學者王鳴盛說得直接:“信此戰殊不稱其名,初戰即卻,非真能制羽者。”
四、關鍵助攻:被遺忘的孔、費二將
韓信后退時,楚軍趁勢追擊,側翼暴露在陽光下。
就在這時,孔將軍和費將軍動了。
這兩人不算名人,《史記》里只記了姓氏。后來考證,孔將軍是孔藂,費將軍是陳賀,都是跟著韓信滅齊的功臣。
他們早已列好陣勢,見楚軍陣型散亂,立刻率軍從兩側猛攻。
楚軍腹背受敵,攻勢瞬間瓦解。韓信見狀,趕緊回頭反擊,才穩住戰局。
這場勝利,更像群毆的結果。
明代軍事家茅元儀在《武備志》里點評:“垓下之勝,孔、費二將功不可沒,非信一人之力也。”
對比井陘之戰 “背水一戰” 的孤勇,濰水之戰 “沉沙決水” 的奇謀,這場仗實在太 “普通”。
五、漏洞百出的包圍圈:讓項羽逃出生天
天黑后,漢軍擺出十面埋伏,把楚軍圍了個水泄不通。
韓信還讓人唱起楚歌,想瓦解楚軍士氣。帳篷里的項羽聽了,果然大驚:“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可再嚴密的包圍,也出了紕漏。
半夜,項羽帶著八百精銳騎兵,悄悄摸出包圍圈。漢軍竟沒人發現。
直到天快亮,巡邏兵才報告:“項王遁矣!”
劉邦氣得跳腳,派灌嬰帶五千騎兵去追。
可如果不是項羽在陰陵問錯路,被農夫騙進沼澤,灌嬰根本追不上。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范增論》里感慨:“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垓下之圍,數十萬軍不能制,信之能,可知矣。”
連敵人都沒困住,這勝利確實沒底氣。
六、項羽的光芒:超越勝敗的悲劇英雄
垓下之戰后,后人記住的不是韓信的勝利,是項羽的悲歌。
在烏江邊,項羽面對追來的漢軍,笑著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他下馬步戰,殺了數百漢兵,自己也受了十多處傷。最后揮劍自刎,頭顱被人拿去請功。
這場景太有沖擊力。太史公在《史記》里,把項羽寫入 “本紀”,與帝王同列。
李清照讀了這段歷史,寫下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杜牧則可惜:“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卻理性分析:“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無論褒貶,文人墨客都在談論項羽。韓信,反倒成了背景板。
七、戲曲演繹:《霸王別姬》的千年傳唱
讓項羽形象深入人心的,還有戲曲。
元雜劇中就有《霸王別姬》,到了清代,這出戲更是家喻戶曉。
戲臺上,虞姬為不拖累項羽,拔劍自刎。項羽抱著她的尸體痛哭,唱著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那悲壯的場面,讓臺下觀眾無不落淚。
反觀韓信,在戲里常被塑造成 “小人”。《未央宮》里,他被呂后設計殺害,臨死前喊冤,卻沒人同情。
民間更愿意相信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的宿命,而非他的軍事才能。
這種文化塑造,讓垓下之戰的勝利,成了 “以多欺少” 的代名詞。
八、韓信的結局:政治污點的反噬
垓下之戰兩年后,韓信被削去齊王封號,改封楚王。
又過了一年,劉邦以 “謀反” 罪把他抓起來,貶為淮陰侯。
最后,呂后和蕭何定計,在未央宮殺了他,還滅了三族。
臨死前,韓信嘆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蒯通曾勸他三分天下,可他沒聽。垓下之戰的 “趁火打劫”,早已埋下禍根。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評價:“信之所以免死者,以功大耳。然功高震主,又挾震主之威以要君,其死宜矣。”
后人談論垓下之戰,總會想起他的結局。這勝利,也就多了幾分不光彩。
九、戰術對比:韓信的 “自我降級”
若把韓信的戰役排個名次,垓下之戰絕對墊底。
井陘之戰,他用三萬新兵打敗二十萬趙軍,“背水一戰” 成了軍事經典。
濰水之戰,他借水勢破敵,斬殺龍且,平定齊國,只用了一萬多人。
![]()
安邑之戰,他聲東擊西,輕松活捉魏王豹,為劉邦打通了西進之路。
這些戰役,都是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的典范。
可垓下之戰,四十萬打十萬,還打得磕磕絆絆。
明代思想家李贄說:“信之兵,多多益善。然垓下之役,兵多而不得其法,何也?蓋迫於君命,非其本心也。”
沒有了奇謀,只剩兵力碾壓,自然沒什么可稱贊的。
十、歷史的天平:為何偏愛失敗者
后人看待歷史,往往不只為了看勝負。
項羽的失敗,帶著英雄末路的悲壯。他光明磊落,不屑于陰謀詭計;他重情重義,舍不得虞姬和烏騅馬。
這些品質,讓他超越了 “失敗者” 的標簽。
而韓信,雖然打贏了戰爭,卻丟了 “氣節”。要挾君主,貪圖爵位,最終落得身首異處。
北宋詩人張耒在《項羽》里寫:“沛公百戰保咸陽,自古柔仁伏暴強。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蓋世故應亡。”
人們同情項羽,其實是在向往一種純粹的英雄氣概。
垓下之戰的勝利,也就成了 “權謀戰勝勇武” 的遺憾注腳。
十一、結語:勝利的陰影與英雄的底色
如今,垓下古戰場早已沒了硝煙。
當地人在地里犁地,偶爾會挖出銹跡斑斑的箭頭。沒人分得清,那是漢軍的,還是楚軍的。
韓信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兵仙” 的稱號,是他一場場硬仗打出來的。
可垓下之戰,終究成了他軍事生涯的 “污點”。不是因為輸了,是因為贏得不夠漂亮,不夠磊落。
而項羽,雖然輸了天下,卻贏了千年的人心。
這或許就是歷史的有趣之處:勝負自有定論,可英雄的底色,從來不由勝負書寫。
垓下之戰少被稱贊,不是因為韓信打得不好,是因為人們心里,總為那個不肯過江東的霸王,留著一席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