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午后陽光正好,58歲的李大叔在社區廣場下了幾盤象棋。回家剛準備起身,腦中一陣眩暈襲來,得扶住椅子才站穩。他一臉自嘲地對老伴兒說:“唉,又是忘吃降壓藥了吧!”
可這并不是他第一次發生這樣的情況。旁邊的大爺見狀悄悄提醒:“藥吃沒吃記清楚就行了,還能頭暈成這樣?”
偏偏,當晚李大叔去社區門診問診,醫生聽完他的描述卻一臉嚴肅:“可惜啊,如果再早點重視,問題或許沒這么嚴重。”他的話瞬間讓李大叔心頭一緊,難道,這背后的健康隱患遠比“藥沒吃”嚴重?
![]()
你是否也有過站起來頭暈、眼前發黑的經歷?很多人總以為和高血壓、降壓藥有關,但真實原因真的如此簡單嗎?
站起來頭暈,其實醫學上叫“體位性低血壓”,尤其在中老年人群體中非常常見。北京協和醫院2022年的臨床數據顯示,60歲以上人群中,約有24.7%曾出現不同程度體位性低血壓癥狀,但僅有不到三成人能正確識別其危險性。
什么叫體位性低血壓?
簡單說,人在從坐位或臥位突然站起時,血液會因重力暫時“下沉”到下肢,這時候如果血管調節能力變差,大腦就會因為短暫供血不足而出現頭暈、眼花、甚至暈倒。
![]()
對于年紀偏大的朋友來說,自主神經功能減退、血管彈性下降、脫水、用藥不當等都會增加風險。
反之,如果每次頭暈都歸咎于降壓藥沒吃,很容易錯過早期疾病信號。
協和醫院研究還發現,不少冠心病、腦供血不足患者最初表現就是偶爾頭暈,而被忽視后往往延誤了治療。
大腦短暫缺血風險飆升。長期反復“站起來頭暈”,意味著大腦供血調整能力下降。2021年哈佛醫學院統計,反復體位性低血壓者,腦卒中發生率竟高出普通人42.7%,尤其是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基礎的中老年人。
![]()
跌倒和骨折風險陡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顯示,每年有近35%的60歲以上老人因突然頭暈跌倒,發生骨折或嚴重軟組織損傷,而由此造成的并發癥更是老年健康殺手。
心血管系統負擔加重。頻繁的低血壓發作,會讓心臟超負荷運作,久而久之加速動脈硬化。2019年《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數據就指出,有此癥狀者10年內心腦血管事件發生風險提升29.3%。
好消息是,80%以上的體位性低血壓患者,通過規范生活習慣及科學用藥,可以顯著減少頭暈發作和其相關風險。
別等健康敲警鐘才重視,從日常點滴做起:
起身慢一點,分三步走。從臥位先坐起,等10-20秒再慢慢站立,給身體緩沖時間,能有效減少大腦缺血的突發概率。
控藥穩壓,定期監測。用藥更要謹遵醫囑,特別是服用降壓及利尿藥者,應堅持定期測量血壓。控制好血壓波動,能顯著降低頭暈和跌倒風險。
補水補鈉,按需合理膳食。老人群體易脫水,建議每日飲水不少于1500ml;低鹽飲食基礎上,若醫生建議可適當補充少量鹽分。
此外,適量鍛煉(如散步、拉伸)有助于增強下肢血管調節功能,但鍛煉后同樣要注意休息與站立順序,防止意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