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飯點卻沒半點想吃的念頭,面對滿桌飯菜只動幾口就放下筷子,甚至吃點東西還容易腹脹、乏力 —— 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困擾,卻總覺得 “只是沒胃口,不算大事”。可老輩人常說 “脾胃為后天之本”,就像《黃帝內經》里提到的 “有胃則生,無胃則死”,這里的 “胃” 可不是單指胃臟,而是脾胃共同作用的消化功能。要是長期胃口差、沒食欲,很可能是脾虛在 “報警”,尤其是這 4 個習慣不及時改,脾虛只會越來越重。
![]()
先說說 “飯不按時,饑一頓飽一頓” 這個常見習慣。現在人生活節奏快,忙起來顧不上吃飯,等閑下來又忍不住暴飲暴食,覺得 “補回來就好”。可脾胃就像勤懇的工匠,每天按固定時間運轉才能把食物轉化成營養。就像古代醫家強調的 “食有時”,要是總打亂它的節奏,餓的時候脾胃 “無米可炊”,飽的時候又 “超負荷工作”,時間久了,脾胃的運化能力自然會變弱,慢慢就成了脾虛。比如有些人早上趕時間不吃早餐,到了中午吃兩碗面還覺得餓,可吃完沒多久就腹脹反酸,這就是脾胃已經 “累得沒力氣” 的信號。
![]()
再看 “偏愛生冷,寒涼食物不離口” 的習慣。夏天抱著冰西瓜、冰奶茶,冬天也忍不住吃雪糕,覺得這樣 “爽快”,卻不知脾胃最 “怕涼”。中醫里有 “脾喜燥惡濕” 的說法,就像植物喜歡溫暖的陽光,要是總給脾胃 “澆涼水”,它的運化功能就會被 “凍住”。以前民間有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 的說法,就是因為姜能溫養脾胃,對抗寒涼食物帶來的傷害。要是總吃生冷,脾胃里的 “陽氣” 會慢慢被消耗,不僅胃口越來越差,還可能動不動就拉肚子、手腳冰涼。
![]()
還有 “思慮太多,吃飯時也想事情” 的習慣,很多人沒意識到這會影響脾胃。《丹溪心法》里說 “思慮傷脾”,人在想事情的時候,氣血會集中到大腦,脾胃得到的 “滋養” 就會減少,消化食物的能力也會跟著下降。就像吃飯時盯著手機回復消息,或是琢磨工作上的事,看似沒影響吃飯,可食物在胃里卻沒被好好消化,時間長了,脾胃就會因為 “得不到休息” 而變虛。不少人說 “心情不好的時候吃什么都沒味道”,其實就是思慮影響了脾胃功能的表現。
![]()
最后是 “久坐不動,吃完就躺” 的習慣。現在很多人吃完飯就窩在沙發上看手機、看電視,覺得 “剛吃飽動不了”,可這樣會讓脾胃 “偷懶”。中醫認為 “脾主四肢”,適當活動能幫助脾胃運化食物,就像農民種地需要勤除草、松土,脾胃也需要通過活動來 “激發活力”。以前人吃完飯后會散步,說 “飯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就是這個道理。要是總坐著不動,食物在腸胃里堆積,脾胃運化起來更費力,時間久了,脾虛的癥狀只會越來越明顯,比如吃點東西就腹脹,體重也慢慢上漲。
![]()
其實脾虛不是 “突然來的”,而是這些習慣慢慢積累的結果,也不是一定要靠吃多少補藥才能調理。就像古代調理脾虛常用的 “參苓白術散”,核心也是通過健脾祛濕來改善消化,而我們普通人只要及時改掉這些傷脾的習慣,讓脾胃 “好好工作、好好休息”,胃口自然會慢慢變好。畢竟,脾胃養得好,身體才會更有活力,這比任何補品都來得實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