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屆桂馨·南懷瑾鄉村教育分享會及鄉村教育成果展在溫州南懷瑾書院舉行/活動方供圖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石文君 北京報道
在石塊上畫畫創作“石藝”;用枯蘆葦學習插畫藝術;開發泥巴課程做泥人;開墾荒地種植糧食蔬菜,把收獲的果實與貧困老人分享;把校園各處改造成科學實踐場地……這些散落在鄉村的創新教育場景,藏著鄉村教師的教育初心。
近日,第七屆桂馨·南懷瑾鄉村教育分享會及第七屆桂馨·南懷瑾鄉村教師計劃(下稱“南師計劃”)入圍教師事跡暨教育成果展在浙江溫州舉行,來自全國的15名鄉村教師,帶著他們的教育故事與學生原創作品集中亮相。這些教師扎根鄉村教育多年,以“不照搬城市、只貼合鄉土”的創新,破解資源短缺、課程單一等困境,更用“把學生放在心上”的情懷,將鄉村的自然稟賦、文化底蘊轉化為孩子成長的養分。
據了解,桂馨·南懷瑾鄉村教師計劃,由南懷瑾先生生前捐資發起,2012年10月由桂馨基金會與南懷瑾文教基金會設立。南師計劃關注鄉村教師群體,以弘揚師德精神、倡導有價值的教育實踐與創新為目標,希望攜手教育公益組織、教育行政部門、鄉村學校和媒體平臺等,尋找兼具師德精神、教育理念和實踐能力的優秀鄉村教師,并支持他們更好地學習、成長和實踐。南師計劃每兩年實施一屆,自2013年啟動以來,通過七屆評選,已有全國范圍內的124位優秀鄉村教師獲選。
鄉村教師為何選擇扎根鄉村?公益力量如何支持鄉村教師進行鄉村教育本土化創新?鄉村教育目前還需要哪些支持?《華夏時報》記者采訪了此次入圍計劃的鄉村教師代表,探索鄉村教育的創新實踐,看見鄉村教育在堅守中生長的力量。
本土化創新:把鄉村特色變成“活教材”
鄉村教育的創新,從不是復刻城市,而是結合鄉村特色,在這一創新實踐的環節里,教師的能動性顯得尤為重要。
“只有老師穩定了,孩子們才能成長,老師能夠給孩子們帶來很多積極影響。所以我一直在給老師做服務,為老師搭建平臺,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段灣小學校長余軍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為了讓鄉村的孩子們在家門口也能上好學,享受優質教育資源,2006年余軍舉家遷入校園,妻子也承擔起代課任務,全力支持學校工作。堅守鄉村教育一線24年,余軍積極鏈接公益資源賦能鄉村教師,改建教學樓,新建教師周轉房,不斷優化辦學條件,將學校從偏遠教學點發展為功能完備的寄宿制小學,成為周邊六個村孩子“家門口的好學校”。
“一開始的時候有很多困難,師資力量不穩定,但是越往前走,我逐漸發現做這件事是有意義的,至少鄉村孩子是受益的。”余軍告訴記者,師資力量缺乏,仍是當前鄉村教育面臨的突出困境。
談及鄉村教育的創新意義,余軍坦言,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不太一樣,應該有向上的生命力存在,要接地氣,要結合鄉村自然特點來發展和創新。“孩子們需要融入大自然,我們應該利用好周邊的生態環境,為孩子們提供學習的氛圍和發展的空間,而不是唯分數論。”余軍說。
余軍通過搭建成長平臺、穩定師資隊伍、鏈接公益資源,為鄉村教師開展教育創新筑牢了根基,當教師不再被硬件短缺、身份焦慮所困,便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課程本身的突破中。來自四川省綿竹市漢旺學校的教師楊明金,便在科學課程領域深耕數十年,用貼合鄉村實際的創新實踐,讓“科學”不再是課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觸手可及的日常探索。
楊明金從小就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與好奇心,畢業后選擇扎根鄉村,和孩子們一起繼續探索科學的奧秘。“鄉村教師缺人,我本人也熱愛科學,在鄉村我可以較為自主地進行科學教育的創新實踐。”楊明金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了解,楊明金在鄉村小學創客教育方面成果顯著,帶領學生充分利用校園空間開展科學實踐,營造濃厚科學氛圍。他善于自制教具,將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使科普教育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校園里目光所及之處,都有可能是科學實踐場地。孩子們因學習科學而產生了很大變化,不僅在心里種下了科學的種子,其他課程的學習能力也獲得了提升,而且在高年級的課程學習中,更加深了對理科的理解。
![]()
四川省綿竹市漢旺學校教師楊明金展示學生制作的潛水艇模型/石文君攝
正因為對科學教育的熱愛,楊明金被同事們親切地稱為“楊科學”。“叫‘楊科普’或者‘楊科教’比較好,‘科學’這個詞太專了,也需要很精專的基礎理論。”楊明金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鄉村教育應立足鄉村孩子的成長需求,為其未來生活奠基。教師不僅要做學生的榜樣,還要成為他們的朋友和導師。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鄉村教育資源是相對匱乏的,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具有極大的制約。但回首七屆南師項目,124位入選及入圍老師,他們每個人都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良師,他們利用有限的資源,發揮能動性,做出一番不一樣的教育實踐,他們在偏遠的、寂靜的鄉村,以率先垂范、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啟發和影響著成長中的孩子,他們的實踐讓我們感受到教育的溫暖和力量,讓我們看到中國鄉村社會的未來和希望,這些實踐也應該被更多人所看見和傳播,并給予敬意和支持。”北京桂馨慈善基金會秘書長樊英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公益創新賦能:從送物資到搭平臺
“我們需要一個平臺,需要被看見的機會。”這是記者采訪鄉村教師時,被反復提及的一句話。不少鄉村教師表示,師資力量短缺,教師獲得賦能的機會相對有限,很多扎根鄉土的創新想法,要么缺乏專業指導,要么因沒有交流渠道難以被更多同行借鑒,甚至有些實踐因得不到認可逐漸擱置。
浙江大學社會學系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健剛認為,公益組織正是為鄉村教師創新賦能,助力他們被看見與連接的核心樞紐。“不僅要為鄉村教師輸入資源、提供能力培訓,更要搭建網絡將分散的教師連接成創新者的共同體。這樣的網絡,哪怕未來公益組織退出,也能保持活力,繼續自主發展。”朱健剛說。
在南師計劃帶來的影響上,多位入圍教師均有深切體會。楊明金坦言,此次入圍南師計劃讓自己更加開闊眼界,對下一步的教育創新計劃有了更多思考和啟發。同樣受益于該計劃的余軍則認為,南師計劃自己“被看見”,同時也‘被點燃’,對于堅守鄉村教育,繼續創新有了更多動力。
而在甘肅省臨洮縣紅咀小學教師馬海東眼中,南師計劃的價值不止于此:“南師計劃不僅拓展了鄉村教育資源,也拓寬了我的視野,讓我認識到更多優秀的人,交流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他特別強調,鄉村教師非常需要這樣相互交流的平臺。“鄉村教師具有教育情懷,他們不是不愿意做教育創新,而是不知道如何做、向誰請教。只要有一個人去指引著他們這樣做,只要帶上路,相信很多老師比我做得更好更優秀。”馬海東說。
馬海東的心聲,恰恰點出了鄉村教育公益的進階方向,鄉村教育公益不僅需要物質補給,更需要搭建交流橋梁、提供專業指引,讓鄉村教師的創新想法有處安放。
從余軍舉家駐校筑起的“家門口好學校”,到楊明金用創客空間播撒的科學種子,再到馬海東依托本土文化開發的特色課程,124位南師計劃教師,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創新,證明鄉村教育的生命力從不取決于資源多寡,而在于教育者對鄉土的扎根、對孩子的用心。
當公益組織持續搭建交流與賦能的平臺,當社會給予鄉村教師更多理解與支持,當本土化創新的實踐被廣泛傳播與借鑒,那些生長在田野間的教育探索,終將讓鄉村孩子的教育既保有家鄉特色,又有與城市孩子同質的優質養分——鄉村教育的前行之路,仍需更多力量同行。
責任編輯:周南 主編:文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