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2025中華文化天府論壇的配套平行論壇二召開,論壇以“共生: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與市民共建共享”為主題,天府新區高飯店社區、廣都社區以社區實踐到機制創新,展示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成果。
從千年遺址的活化傳承到古建民居的煥新利用,從市場化保險機制的破局嘗試到全民參與的文化生態構建,天府新區正以多元路徑讓文化遺產“活”在當下、惠及民生。
社區共建:
讓文化遺產扎根居民日常
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府新區兩個社區以居民為核心,走出了差異化的共建共享之路。
![]()
華陽街道廣都社區面對廣都城遺址(古蜀國“三都”之一、市級文保單位)的保護難題,以黨建為引領破局——針對遺址核心區“城中村”房屋老舊、生活方式威脅文物安全的現狀,2023年底啟動四川省首例城中村自主搬遷項目。同時,社區通過“憶在廣都”項目,設計吉祥物“嘟寶”、開發文創周邊,拍攝居民故事片,讓居民從“守護者”變為“傳播者”,未來更計劃將遺址打造成都市林盤遺址公園,讓千年文脈融入日常。
![]()
非遺古琴文化交流。
高飯店社區則聚焦清代至民國的“李家大院”活化。受地震影響,這座川西民居曾出現墻體開裂、房屋坍塌險情,社區聯合街道與建設集團,2023年將其整體遷建至沈陽路碳匯公園,2024年11月竣工。此后,街道啟動“合伙人計劃”,引入琴行運營“非遺會客廳”,目前已匯集13項非遺項目,通過展覽、公益課堂、沙龍等形式全年開展6場活動,讓瀕危古建成為居民共享的文化空間。
保險賦能:
破解基層文物保護核心痛點
社區實踐的背后,是天府新區針對基層文保痛點的機制創新。對于基層文物保護共性難題,新區在全省率先探索“文物+保險”市場化模式,使用應急保障,突破財政預算約束。
![]()
二江寺拱橋。資料圖
2025年7月汛期,省級文保單位二江寺拱橋突發險情,依托“文物+保險”機制,新區72小時內完成“平臺預警→專家評估→專業搶險→資金保障”全流程,響應速度較傳統流程縮短80%,成功遏制險情擴大;同年4月,紅陽村王家院子(私人產權)出現屋面損漏、木構糟朽問題,保險賠付覆蓋80%修繕費用,成為全省首例私人文物保險成功案例,有效解決了私人文物“不愿修、不會修、修不起”的困境。
持續探索:
構建文化遺產“共生”新生態
當前,天府新區針對文物保護遇到的情況,采取了多種措施。同時,新區計劃擴大參保文物范圍,深化科技賦能提升監測預警智能化水平,推動保護從“搶救性”向“預防性”轉變。
在社區層面,萬安街道正推進“萬安展覽館”(依托“萬安鄉公所”)、開元村“石板坨摩崖造像”微景觀整治、韓婆嶺村非遺美食街等項目,未來將串聯文化地標形成鄉村旅游線路。從居民自發參與到市場化機制護航,從單個文物保護到整體文化生態構建,天府新區的探索不斷豐富“共生”內涵。
![]()
賈樊 攝(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從廣都城遺址的“古今對話”到李家大院的“非遺新生”,從“文物+保險”的機制突破到全域文化生態的構建,天府新區以保護為基、共享為魂,讓文化遺產不再是封存的歷史,而是滋養城市發展、提升民生福祉的鮮活力量。
記者:劉倩婷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封面攝影:賈樊(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編輯:張胤、劉江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