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中國建筑科技館古代建筑展廳全新開放,與此前10月17日亮相的未來建筑展廳共同構成“古今對話”的展陳新格局。此次升級不僅帶來漢千秋萬代印文磚、明黃綠琉璃斗拱等16件首次走出清華大學的珍貴文物,更以“源于自然 土木華章”為主題,串聯起跨越7000年的中國建筑技藝發展史,市民可免費預約參觀。
![]()
古代建筑展廳分為“構、筑、跨、聳、宜”五個部分,通過文物、模型、沉浸式裝置等多元形式,解鎖中國古建的匠心密碼。展廳內,“史前混凝土”屈家嶺紅燒土、破解《營造法式》彩畫密碼的五彩遍裝斗拱模型直觀呈現技藝精髓;“墻倒屋不塌”的抬梁式框架、雕飾靈動的黃釉琉璃滴水、題材多樣的獅座木構件等展品,既展現“牢而不固”的榫卯智慧,也傳遞古建獨特的審美意趣。應縣木塔、嵩岳寺塔等經典古建縮尺模型在新展陳空間中觀感升級,沉浸式觀影區與多媒體互動區還可讓觀眾深入了解“樣式雷”家族歷程,讀懂古建中蘊含的世界觀與禮制規范。
![]()
“這些首展文物,不少是梁思成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收集的古建樣本,科學價值遠超文物本身。”清華大學建筑歷史與文物建筑保護研究所所長劉暢表示,武漢作為“九省通衢”,中國建筑科技館正成為展示第一代建筑師古建保護匠心、傳播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窗口,而5件標有“漢長安城西南角墻頭上”等字樣的營造學社題寫殘片,更直觀訴說著先輩調查古建的足跡。
未來建筑展廳則以“綠色建筑營造綠色生活”為核心,沿中國建筑氣候分區脈絡展開。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等40余個建筑作品、30余位建筑師參展成果,生動詮釋綠色建筑如何破解氣候難題、實現與自然的和諧對話。“綠色建筑不僅是技術創新,更要讓生活更美好。”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點明展覽主旨,為觀眾勾勒出建筑領域人與自然共生的綠色發展圖景。
![]()
作為2020年開館、累計接待近120萬人次的科普平臺,中國建筑科技館此次聯動多方完成雙展廳改陳升級,優化了參觀動線與展陳形式。“今年是開館第五年,我們希望通過古今建筑的對話,既弘揚工匠精神、保護歷史建筑,也普及綠色建筑最新實踐。”中國建筑科技館執行館長張祖禮介紹,古代與未來展廳均為常設展覽,但首展文物展期僅三個月,館方還同步推出“從土到瓦解鎖古建營造密碼”等科普活動,助力青少年沉浸式感受中國建筑的魅力與智慧。
(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周荔華 劉坤/蓋偉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