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大爺,您又是一周沒碰葷腥啦?”清晨6點,社區衛生站已熱鬧非凡。69歲的趙大爺習慣每周來測血脂,總是把化驗單揣在衣兜里。
一邊等結果,一邊抿著白開水念叨:“家里人盯得緊,吃口肉就說我不自愛。醫生,我這血脂不高吧?”護士笑著安慰,主診醫生看了查驗報告,反倒十分詫異:“您這指標控制得不錯啊,不用一口肉都不吃。
![]()
其實,只要血脂水平沒超過6.2mmol/L,大多數人完全可以適量吃肉,反而對營養均衡更有利。”
很少有人知道:并非所有中老年人都要“聞肉色變”。醫學研究顯示,一味吃素可能讓身體陷入新困境,還可能加速肌肉衰減、造成維生素B12、鐵等微量元素缺乏。合理攝入瘦肉、魚蝦類,不僅不會升高血脂,有些還可能幫助“好膽固醇”提升,間接保護血管。
“只要血脂化驗單上的總膽固醇沒超過6.2mmol/L,低密度脂蛋白<4.1mmol/L,血脂并非異常。”這是2023版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的權威結論。
![]()
根據北京協和醫院等多項跟蹤研究,長期素食且忽視蛋白質攝入的 elderly,更易出現:血清白蛋白下降12.4%;貧血風險提升約18%;肌少癥發病率增長15.3%;免疫力評分下降8%左右。
事實上,肉類并非血脂升高的唯一元兇,反而是油炸、動物油脂、加工肉制品才最容易造成高血脂。優質瘦肉(魚、雞、牛肉)富含蛋白質和鐵、鋅等礦物質,有助增強體力和肌肉。
哈佛大學一項納入20萬人、長達12年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每周適度吃魚肉、白肉人群,心血管事件風險比長期全素飲食低7.8%。吃肉并不僅僅是滿足口腹,更多是營養均衡的基石。
![]()
有些人自覺健康,每日三餐清淡,卻不知無“葷”易出狀況。大量臨床證明:
蛋白質、鐵、維生素B12缺乏。是中老年人常見健康隱患,也是肌少癥、貧血、免疫力下降的幕后推手。
比如,醫生門診曾遇到這樣一位54歲阿姨,每日三餐只吃蔬菜雜糧,結果半年后反而出現頭暈、乏力,查血呈小細胞性貧血,最終須補充動物性食品。國內一項《中老年營養與健康聯合調查》數據顯示:56.3%的高齡素食者有不同程度的肌肉流失風險,而適量吃瘦肉和魚蝦者僅為22.1%。
![]()
腸道吸收某些脂溶性維生素(如A、D、E、K)。也高度依賴食物中合理脂肪攝入。如果長期素食、完全戒肉,可能造成這些重要維生素的吸收率下降,出現骨密度減少、免疫力變差、皮膚干燥等一系列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血管斑塊”不是一天形成的,只減少肉類攝入,而不注意全面營養平衡,并不能一勞永逸防控心血管事件。
醫生提醒: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放心吃肉?當然不是!但只要血脂沒超標,日常飲食講究肉菜搭配,反而有益健康。
下面是吃肉“護血脂”的三條科學建議:
優先選瘦肉、魚蝦,避開肥肉和制品。優質蛋白首選深海魚、蝦仁、雞胸肉、牛肉、瘦豬肉。每周2-3次,每次攝入50-75克左右最理想,約一個手掌大小即可。
![]()
烹調方式:清蒸、水煮、燉煮最優。遠離紅燒、油炸、腌熏等高熱量、高鈉做法。以蒸、煮、燉等低油、少鹽方式,既保住營養,又減少膽固醇和脂肪攝入。
蔬菜粗糧不能少,飲食多樣更關鍵。無論能否吃肉,蔬果、豆類、全谷雜糧必須每日攝入,豐富膳食纖維有助腸道健康,還可減少膽固醇吸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