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圈里最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事兒,莫過于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和民主黨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的 “聯手”。
過于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向來更顧及華爾街的利益,后者卻總盯著金融巨頭的監管不放,這倆立場差得老遠的人,怎么會突然一起力推提高聯邦存款保險上限?
現在 25 萬美元的保額,對咱們普通老百姓來說已經夠安心了,可他們偏偏要推動一項法案,想把特定賬戶的保險上限一下子提到 1000 萬美元,這調整幅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2023 年硅谷銀行、簽名銀行倒閉的風波脫不了關系,當時硅谷銀行里 94% 的存款都沒在保險覆蓋范圍內。
那些科技初創公司、風投機構一聽說銀行要出事,急著把錢取出來,擠兌潮一下就把銀行壓垮了,最后政府只能破例說 “所有存款都保” 才沒讓危機擴散。
現在中型銀行怕再遇到這種情況,一個勁地呼吁提高保額;可大型銀行卻愁壞了。
2023 年底它們剛湊了 90 多億美元補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基金,光摩根大通就掏了 29 億,美國銀行也出了 21 億,要是保額再提高,它們的成本又得往上漲。
一邊是怕再發生擠兌,一邊是怕多花錢,這場關于 “該保多少錢” 的爭論,真能找到讓大家都滿意的解決辦法嗎?
![]()
從硅谷銀行倒閉到 40 倍保額提案
2025 年,硅谷銀行與簽名銀行的轟然倒塌,給美國金融市場帶來了一場劇烈震蕩。
這兩家銀行的共同問題在于,90% 以上的存款未被納入保險覆蓋范圍,一旦負面消息傳出,儲戶恐慌性擠兌便如潮水般涌來,短短幾天內就耗盡了銀行的流動性。
為避免危機進一步蔓延,美國政府不得不打破常規,宣布對這兩家銀行的所有存款全額保障,這一 “特例” 雖暫時穩住了市場信心,卻也讓現行存款保險制度的漏洞暴露無遺。
美國存款保險制度的發展,當前 25 萬美元的聯邦存款保險上限并非一成不變。
![]()
源于 2010 年出臺的《多德 - 弗蘭克金融改革法案》,是 2008 年金融危機后,監管層為修復金融體系漏洞、增強儲戶信心而做出的調整。
在此之前,這一上限已維持 10 萬美元多年,然而,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企業運營規模不斷擴大,用于薪資發放、日常運營的資金量大幅增加。
25 萬美元的保險額度早已無法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尤其是科技初創公司、中小企業等,其在銀行的存款往往遠超這一上限,一旦銀行出現風險,企業將面臨巨大的資金損失。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場關于提高存款保險上限的改革被提上日程。
令人意外的是,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與以嚴厲監管華爾街聞名的民主黨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罕見地站到了同一陣線,共同推動一項重磅提案。
將企業用于薪資發放和運營開支的特定交易賬戶的保險上限,從當前的 25 萬美元大幅提高至 1000 萬美元,這一額度較現行標準足足翻了 40 倍。
他們希望通過這一制度調整,從根源上解決企業存款保障不足的問題,避免類似 2023 年的銀行擠兌危機再次上演,為美國金融體系筑牢安全防線。
![]()
從兩黨分歧到銀行業內部分化
存款保險上限提高的提案一經提出,便在美國政壇引發了激烈爭論,兩黨立場呈現明顯分化。
民主黨內部,多數議員對這一提案表示支持,他們認為,提高特定賬戶的保險上限。
既能增強企業對銀行體系的信心,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又能通過制度調整,推動銀行業實現更公平的競爭環境,緩解中小銀行的生存壓力。
而在共和黨陣營,部分議員則對提案持反對態度,他們擔憂,大幅提高保險上限會增加金融體系的潛在風險。
同時還可能帶來巨額的成本負擔,最終這些成本或許會間接轉嫁到普通民眾或企業身上。
兩黨之間的意見分歧,使得提案的推進之路充滿了不確定性,也讓這場改革成為了美國政治博弈的焦點之一。
![]()
相較于政壇的分歧,美國銀行業內部對提案的態度更是呈現出鮮明的分化。
中型銀行成為了提案的堅定支持者,2023 年銀行危機期間,大量存款從中小銀行流向被認為 “更安全” 的大型銀行,中型銀行遭遇了嚴重的存款流失,經營壓力陡增。
在它們看來,提高企業特定交易賬戶的保險上限,能夠有效增強自身對企業客戶的吸引力,幫助留住核心存款,緩解資金流失困境,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爭取更多空間。
與中型銀行的積極態度相反,大型銀行則對提案提出了強烈批評。
![]()
作為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基金的主要出資方,大型銀行本就承擔著高額的保費支出,2023 年底為補充 FDIC 基金,大型銀行已支付了巨額費用。
它們認為,提高保險上限將進一步加重自身的成本負擔。
且提案中明確大型銀行無法享受 1000 萬美元的額外保險,這相當于讓它們 “出錢為競爭對手鋪路”,嚴重損害了自身利益。
而社區銀行的態度則更為復雜,呈現出意見不一的局面。
![]()
一部分社區銀行因提案中包含 “未來十年內不承擔相關費用” 的豁免條款,認為這一政策能夠讓自身在無需額外付出成本的情況下,享受行業信心提升帶來的紅利,因此對提案表示支持。
但另一部分社區銀行則擔憂,1000 萬美元的保險上限過高,可能會加劇金融體系的風險。
且長期來看,一旦存款保險基金出現問題,所有銀行都可能面臨更高的繳費壓力,最終影響自身經營,因此認為 100 萬至 500 萬美元的額度更為合理。
![]()
道德 hazard 抬頭與歷史教訓的警示
提高存款保險上限至 1000 萬美元,雖被視為緩解擠兌危機的 “防火墻”,卻也暗藏著加劇金融市場道德的隱患。
對儲戶而言,高額保險覆蓋會大幅削弱其監督銀行經營風險的動力。
既然存款安全有強保障,企業儲戶可能不再仔細甄別銀行的資產質量與風控能力,轉而更關注存款利率等收益指標。
這相當于為經營激進的銀行 “松綁”,使其更容易通過高息攬存擴張規模,進而投向高風險領域追逐利潤。
![]()
上世紀 80 年代美國儲貸危機中,監管層曾提高存款保額以穩定市場信心。
卻間接助推了行業亂象:大量儲貸協會利用高額保險兜底,盲目發放高風險貸款、參與房地產投機,最終導致超過 1000 家機構倒閉,納稅人為此承擔了數千億美元的救助成本。
如今提案若倉促落地,可能重蹈覆轍,銀行風險意識弱化與儲戶監督缺位形成惡性循環,反而讓金融系統的脆弱性進一步增加。
更值得警惕的是官方態度的搖擺帶來的市場不確定性。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曾公開暗示 “可能臨時提高保額”,引發市場對改革的高預期,隨后卻改口稱 “不考慮擴大保險范圍”。
這種反復不僅讓銀行業對政策走向感到困惑,也讓企業儲戶陷入觀望。
若提案推進過程中政策持續搖擺,可能加劇市場恐慌情緒,反而與 “維護金融穩定” 的初衷背道而馳。
![]()
千億負擔的分攤爭議與最終歸宿
千億級別的保險成本分攤,始終是提案爭議的核心。
作為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基金的主要出資方,大型銀行的反對態度尤為堅決。
2023 年底,為填補硅谷銀行等倒閉造成的基金缺口,大型銀行已集體支付 90 億美元特別費用,其中摩根大通單家承擔 29 億美元,美國銀行支付 21 億美元。
![]()
若提案通過,FDIC 需為新增的保險覆蓋擴容基金,按現有分攤規則,大型銀行大概率要承擔 90% 以上的額外成本,這對其盈利空間將形成顯著擠壓。
反對者質疑,1000 萬美元的額度設定缺乏嚴謹的數據支撐。
監管機構自身也承認,目前尚未掌握非付息交易賬戶的準確規模與分布,無法精準測算未來可能產生的賠付成本。
一旦發生大規模銀行危機,FDIC 基金可能面臨枯竭風險,屆時要么進一步向銀行征收高額保費。
![]()
要么變相由納稅人兜底,無論是哪種方式,最終成本都可能通過貸款加息、服務收費等渠道轉嫁到普通企業與民眾身上,形成 “全民買單” 的局面。
支持方則認為,大型銀行理應承擔更多成本。
長期以來,大型銀行憑借 “太大而不能倒” 的隱性政府擔保,在融資成本上占據天然優勢,2023 年危機中大量存款從中小銀行流入大銀行,更是印證了市場對其 “安全兜底” 的信任。
提案要求大型銀行為額外保險買單,本質上是讓其為過去免費享受的隱性保障 “付費”,既符合 “誰受益、誰承擔” 的公平原則,也能通過成本約束倒逼其更注重風險管控。
![]()
結語
美國存款保險上限改革,從來不是簡單的 “數字游戲”,而是金融穩定、行業公平與風險防控的復雜平衡。
從兩黨博弈到銀行業內部分化,從歷史教訓警示到千億成本爭議,每一個分歧背后,都是對美國金融體系未來走向的深層思考。
若能在保障企業存款安全與防范道德 hazard 間找到平衡點,改革或能成為修復銀行業生態的契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