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季度,A股市場在震蕩中迎來結構性行情,公募基金行業亦隨之掀起新一輪規模與業績的競逐。
在這場資本博弈中,永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永贏基金)成為不可忽視的焦點——其主動權益產品憑借亮眼回報迅速擴張,而被動指數產品卻因隱性成本高企引發爭議。
這家以固收業務起家的銀行系公募,正試圖通過“智選”系列主動產品重塑市場認知。然而,在規模躍升的背后,一場關于交易傭金與投資者利益的隱憂悄然浮現。
科技智選的爆發式增長
截至2025年10月下旬,永贏基金已披露三季報的7只產品中,6只實現正收益。
其中,成立不足1年的永贏科技智選混合型基金表現尤為突出。數據顯示,該基金A類與C類份額在第三季度凈值增長率均接近100%,自2024年10月底成立以來累計回報率突破230%,資產規模從初始募集的0.1億元飆升至三季度末的115億元。
這一成績使其躋身百億級主動權益基金行列,也成為永贏基金年內最耀眼的產品之一。
該基金由新生代基金經理任桀管理,系其職業生涯首只獨立操盤的產品。公開資料顯示,任桀畢業于國內知名高校金融專業,早年任職于券商研究所,后加入永贏基金擔任研究員,歷經多年沉淀后于2024年末正式出任基金經理。
從持倉結構看,任桀展現出鮮明的科技成長風格。自第二季度起,他即重倉布局全球人工智能算力產業鏈,重點配置光模塊領域的“易中天”組合——
新易盛、中際旭創、天孚通信穩居前三大重倉股;同時大比例持有PCB板塊龍頭深南電路、滬電股份及生益科技,并輔以瀾起科技、長芯博創等半導體企業。
“本基金維持高倉位運作,基于二季度形成的‘全球模型與應用推動算力投入閉環,中國光通信與PCB廠商分享AI紅利’的判斷,持續聚焦云計算產業鏈。”任桀在三季報中寫道。這一投資邏輯在5月至8月間得到充分驗證,相關標的股價普遍翻倍,帶動基金凈值快速攀升。
除科技智選外,永贏先進制造智選、醫藥創新智選、半導體產業智選、數字經濟智選等系列主題產品亦表現不俗。
這批工具化特征明顯的主動權益基金,成為公司權益類資產規模擴張的核心動力。
數據顯示,永贏基金混合型基金規模由年初的139億元增至三季度末的716億元,增幅達415%。同期,公司管理總規模從3596億元增長至5633億元,正式邁入5000億俱樂部。盡管如此,債券型與貨幣型基金仍占整體規模的77%,權益業務占比偏低的結構性問題尚未根本扭轉。
被動產品的高傭隱憂
與主動產品的高歌猛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永贏基金旗下被動指數產品所暴露的成本問題正引發業內關注。
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智谷趨勢的統計,永贏基金旗下被動指數產品的平均交易傭金與管理費之比(簡稱“傭管比”)高達1.22,約為行業平均水平0.25的近5倍。這意味著,每收取1元管理費的同時,基金還需向券商支付1.22元的交易傭金。
![]()
交易傭金作為基金運作中的隱性成本,雖不直接體現在管理費率中,但會從基金凈值中扣除,最終由持有人承擔。由于該數據未被強制納入定期報告披露范圍,多數投資者對此缺乏感知。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在全市場1700余只被動指數基金中,傭管比超過1的產品僅有88只。而永贏基金旗下14只同類產品中,竟有7只位列其中,占比過半,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5%。
具體來看,A500ETF永贏的傭管比達1.83,在同類32只產品中位居首位;永贏港股醫療ETF同樣排名同類第一。相較之下,規模持續縮水的滬深300ETF永贏,其傭管比僅為0.11,顯著低于行業均值。
值得注意的是,聯接基金的情況更為復雜。由于部分聯接基金收取的管理費極低甚至為負,導致傭管比出現數值失真。但失真的比率并不意味著實際成本低廉。
以永贏中證滬深港黃金產業ETF發起聯接A為例,其年化交易成本達0.64%,綜合隱性成本(含沖擊成本、買賣價差等)高達0.99%,超過99%的同類產品。
市場對于高傭管比的成因存在兩種主流解讀。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基金規模快速擴張帶來的交易頻率上升所致,屬于“成長中的煩惱”。
另一種則推測,高交易傭金可能是基金公司對券商銷售渠道的變相激勵,用以換取銷售支持、研究服務或做市資源,實質上將傭金轉化為營銷費用。
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評價機構人士指出,此類操作在業內并非孤例,但在監管強調降費讓利的大背景下,如此顯著偏離行業均值的現象仍值得警惕。“投資者往往只關注表面管理費率,卻忽視了交易環節的成本侵蝕。長期來看,這些隱性支出將顯著影響復利積累。”
轉型之路的挑戰與平衡
面對業績與成本的雙重敘事,永贏基金近年來已在成本控制方面有所動作。多只產品的交易傭金同比出現下降,同時規模實現逆勢增長。公司亦在2025年密集推出17只新型指數產品,意圖在競爭激烈的ETF賽道實現差異化突圍。
作為寧波銀行控股的公募平臺,永贏基金長期以來依賴銀行渠道穩健發展,固收類產品占據主導地位。此次借勢科技行情發力權益業務,既是順應市場周期的主動出擊,也是優化收入結構的戰略選擇。
但如何在追求規模與業績的同時,兼顧投資者長期利益,仍是擺在管理層面前的關鍵課題。尤其是在監管持續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透明度、公平性和成本控制已成為行業共識。
中國證監會近年來多次強調,基金管理人應堅持持有人利益優先原則,降低綜合費率水平,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2023年以來,多家頭部基金公司陸續下調管理費率,部分產品進入“零費率”時代。在此語境下,永贏基金部分產品的高傭現象顯得尤為刺眼。
一位資深資管從業者表示,傭金水平的背后,實則是基金公司、券商、銷售渠道之間的利益博弈。“真正的考驗在于,當行情退潮時,那些依靠高換手和渠道激勵堆積起來的規模,能否經受住贖回壓力和業績回撤的雙重檢驗。”
對于永贏基金而言,從“固收強者”向“全能選手”的轉型仍在進行時。科技智選的成功為其贏得了市場關注,但能否建立可持續的投資能力,并在被動產品領域重塑成本優勢,將決定其能否真正躋身行業第一梯隊。
資本市場從不缺少短期奇跡,但唯有長期價值創造者,方能穿越周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