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日常以調侃為主討論特朗普,但我今天決定換個角度。在美國啟動關稅戰半年的時刻做一個小結。
拋開特朗普的一切荒唐言行,2025年的特朗普關稅戰用半年時間試出了世界各國的底線,某種意義上其實是一個高效率的戰術。考慮到美國總統是個沒法做長遠計劃的職位,半年時間試出了應該如何與世界各國相處模式和底線,當我們選擇理性看待的時候,不能不說,這確實是一個高效率的、符合特朗普本人人設,且有效的辦法。
哪些是離不開美國的,會無條件投降;
哪些是會妥協投降的,被虛空造牌挾制;
哪些是會在口頭反制或有效反制手段的;
哪些是美國不但打擊不到,甚至還惹不起的。
雖然大概的結果和世界的格局也沒有太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但重要的是以前的認知只是意識形態里面的認知,而不是用實力驗證的結果,也不是各國用各自的妥協條件和談判底線彰示出來的結果。
![]()
備注:美國的G2說法,對國家來說也許沒有意義,因為這是美國想走的路,不是中國發展的方向;但對中國的個人來說很有意義,特別對一些相信祖國崛起了但沒那么堅定的人,對一些受歐美主流敘事影響太深,還有迷信和猶豫中的人;對另一些還生活在“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幻夢中的“大殖子”們來說,則更很有意義。
某種意義上也再度證實了國人對“川建國”稱呼的預見性,因為我國同樣在這場關稅戰中看到了世界的底線。畢竟被美國傷害后,很多國家加強合作的對象確實都是中國。相當于美國用自毀聲譽的方式幫助我們取得了全世界的進一步認同。
下面我們進入正題。
2025年初,隨著特朗普政府以“公平貿易”為名重啟高關稅政策(覆蓋鋼鐵、半導體、新能源等6大領域),世界各國面對美國貿易大棒的壓力測試,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應對策略。
這場關稅戰如同一面照妖鏡,映照出各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真實地位和戰略選擇。
無條件投降派:安全依附國的必然選擇
在特朗普宣布關稅政策后,一批國家幾乎未作任何抵抗便接受了美國的條件。
越南在關稅政策公布次日(1月15日)即與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簽署《雙邊貿易便利化協議》,主動降低對美汽車關稅(從35%降至15%),并承諾3年內對美國云計算、AI服務市場開放度提升至90%。
以色列的反應更為典型——1月10日(早于美國正式實施關稅3天),以總理內塔尼亞胡宣布“即刻取消所有美國進口商品關稅”,其在社交媒體稱:“與美國保持零壁壘貿易,是以色列經濟安全的基石。”
柬埔寨在3月美國對其紡織品加征“對等關稅”(從10%升至25%)的當天,即簽署《美柬貿易調整備忘錄》,擴大對美大米出口配額(年增20萬噸)以換取關稅豁免。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是軍事上深度綁定美國同盟體系(如越南加入美印澳“四邊機制”、以色列為美在中東核心盟友),經濟高度依賴對美出口(越南對美出口占其總出口28%、以色列占35%),缺乏與美國博弈的籌碼。它們的無條件投降,暴露了安全依附關系下的戰略脆弱性。
![]()
談判妥協派:利益交換的現實主義
第二類國家試圖通過談判爭取更好條件,但最終仍在壓力下做出實質性讓步。
歐盟作為美國傳統盟友,1月20日宣布對260億美元美國商品(波本威士忌、皮卡等)加征25%反制關稅。但經過6輪談判(4-9月),歐盟最終接受年內向美投資6000億美元(重點投向半導體、新能源)+ 未來5年采購7500億美元美國LNG的方案,換取關稅戰“休戰”。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稱:“這是避免兩敗俱傷的現實選擇。”
日本和韓國在經歷短暫猶豫后,也走上了談判桌。
日本3月承諾開放大米、小麥等農產品市場(對美關稅從15%降至5%),并宣布未來3年對美直接投資5500億美元(主要集中于電動車電池產業鏈);
韓國4月以“暫停對美芯片出口限制調查”為條件,換得汽車關稅維持15%(原擬提至25%)。
這些國家的妥協揭示了中間路線的困境:既想維護戰略自主(如歐盟強調“去風險”而非“脫鉤”),又不愿承擔與美國全面對抗的代價(日韓均擔憂美軍基地撤離風險),最終選擇了以經濟利益換取市場準入的現實主義道路。
口頭反制派:雷聲大雨點小的表演
部分國家最初反應強烈,宣布各種反制措施,但最終未能轉化為實際行動。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1月曾強硬表態“加美傳統關系已經結束”,并宣布對美國汽車零部件加征10%反制關稅。3月14日卡尼接任總理后,延續了對美強硬姿態,但隨著美國威脅“切斷對加關鍵礦產出口”(加拿大稀土產量占全球15%依賴美國加工技術),9月卡尼政府已悄悄取消大部分反制措施,僅保留對美威士忌的象征性關稅。
墨西哥1月推出《國家產業振興計劃》(含18項本土工業補貼),聲稱“減少對美制造業依賴”。但受美國海關“延長通關時間”“提高原產地核查標準”影響,墨西哥對美出口1-10月同比下降12%,計劃實效有限。
印度1月宣布對美國蘋果、Harley Davidson摩托車加征20%報復性關稅,但在美國4月“豁免印度仿制藥原料進口關稅”后,6月印度主動下調部分農產品關稅(大豆、玉米),換取美放寬H-1B簽證配額。這類國家的特點是言辭強硬但行動謹慎,反映了它們既想維護國家尊嚴(如印度強調“戰略自主”),又不愿與美國關系徹底破裂(依賴美軍事援助、技術轉移)的矛盾心態。
![]()
堅決有效反制派:中國
在2025年的關稅戰中,中國是唯一實施堅決且有效反制的國家。
面對美國1月將部分中國商品關稅提高至84%(涵蓋機電、紡織等),中國立即宣布對等反制:對美農產品(大豆、豬肉)、汽車、芯片加征84%關稅;
10月美國進一步提升部分商品關稅至125%后,中國同步對美能源(液化天然氣)、飛機、半導體設備加征125%關稅。
這種“對等+精準”的反制策略效果顯著: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1-10月美對華農產品出口同比暴跌42%;美國商會10月報告稱,在華美企因關稅戰損失超200億美元利潤,超60%企業呼吁政府緩和關系。
中國之所以能實施有效反制,核心在于全產業鏈優勢(聯合國產業分類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內需對GDP貢獻率超80%),以及“不依賴美國安全保護”的戰略自主性(國防現代化自主率超90%)。
當美國關稅大棒遭遇對等回擊時,其殺傷力被顯著抵消。
半年小結:中美握手“言和” 世界松一口氣
10月30日,特朗普在APEC峰會期間公開表示:“G2模式或許可行——與中國合作解決全球問題。”這一表態被視為對“中國不可替代”地位的默認。
隨著關稅戰進程的深入,世界各國對美貿易關系的光譜已清晰可見:從越南、以色列的“無條件投降”,到歐盟、日韓的“妥協談判”,再到加拿大、印度的“口頭反制”,最終凸顯中國的“有效反制”。
每個國家的選擇,本質上都是綜合國力、戰略自主性與利益權衡的結果。某種意義上,美國通過這場關稅戰驗證了一個現實:除中國外,沒有國家能或愿承受與美國全面貿易對抗的代價。
而中國用行動證明:“G2”可以是美國的憧憬,但中國的戰略目標是“多邊共治”下的平等合作。
備注:G2(Group of Two)概念由美國經濟學家弗雷德·伯格斯滕2009年提出,原指中美組建非正式伙伴關系共同領導全球事務;中國始終強調“多邊主義”,反對“中美共治”的排他性框架(見2025年中國外交部《全球治理中國方案》白皮書)。
關鍵信息與數據來源(2025年1-10月已公開事實)
越南與美國簽署《雙邊貿易便利化協議》:越南工貿部1月16日公告。
以色列取消美國商品關稅:以色列財政部1月11日聲明。
歐盟對美投資6000億+采購7500億LNG:歐盟委員會9月談判成果文件。
中國對美反制關稅措施: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1月、10月公告。
美國在華企業損失數據:美國商會《2025年在華美企白皮書》。
G2中國立場:中國外交部2025年《全球治理中國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