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功能性飲料成了無數人熬夜加班、提神醒腦的“續命神器”,但如果把這“神器”當水喝,它可能變成把人送進ICU的“毒藥”。近日,為了在晚高峰送餐時保持清醒,36歲的外賣員胡先生在短時間內連續喝下六七瓶功能性飲料,結果第二天突發抽搐、意識不清,被緊急送進重癥監護室。
![]()
小伙狂飲功能性飲料被送進ICU
傍晚的城市華燈初上,外賣訂單隨之激增。胡先生像許多同行一樣,為了應對晚高峰的送餐壓力,選擇了一種他以為能提神醒腦的方式——狂飲功能性飲料。在短時間內,他連續喝了六七瓶。
第二天上午,家人發現胡先生躺倒在地。被叫醒時,他看似反應正常,只是有些發燒,家人便讓他繼續休息。到了中午11點,可怕的一幕發生了。胡先生自覺心跳加快、發熱、出汗,隨后突然全身開始抽搐,頭部和雙手不受控制地抖動,對家人的呼喚毫無反應。
更令人心驚的是,這種抽搐反復發作,最后一次持續長達半小時未見緩解。驚慌失措的家人立即撥打120,將胡先生緊急送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
急診室里,醫生目睹了胡先生意識不清、反復抽搐的狀態,初步判斷需要收治神經內科。 然而,誰也沒料到,這場危機的真正元兇,竟藏在他喝下的那些小瓶子里。
![]()
不是癲癇是中毒
在神經內科病房里,胡先生的狀況沒有絲毫好轉,依舊意識不清,反復抽搐。臨床表現與癲癇發作極其相似——這是一種非常危急的情況,大腦在持續放電,不及時控制會致命。
為了保住他的生命,神經內科醫生當機立斷,緊急聯系會診評估,將他收治進了重癥監護室(ICU)。在ICU里,醫生們給他用上了最強大的鎮靜藥物,還給他插上呼吸機等一系列搶救措施。
這一切,都是為了先穩住他的生命體征,為尋找病因爭取寶貴時間。隨著檢查的深入,ICU的醫生發現了疑點:胡先生發作時腦電圖檢測并未捉到典型的癲癇波。
給他做腰椎穿刺檢查,結果也排除了顱內感染。“不是癲癇,也不是腦炎,那到底是什么?” 關鍵時刻,醫生從家屬那里了解到他短時間內豪飲大量功能性飲料的關鍵細節。
醫生們推測:這很可能是“中毒”了!于是,他們立刻將胡先生的血液和尿液送到毒物檢測中心。真相終于水落石出——在患者病情加重后采集的血液樣本中(距離攝入時間約40個小時),毒物檢測仍檢測出咖啡因。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尿液中咖啡因濃度甚至高于血液,說明即使在醫院采取水化、利尿等促排措施后,他體內仍殘留大量未被代謝的咖啡因。
![]()
胡先生的主管醫生吳慶臨推斷:以他體內殘留的咖啡因濃度為基礎,倒推發病初期其血液咖啡因濃度可能大于100mg/L,遠超80mg/L的中毒警戒線。
據測算,胡先生在短時間內攝入的咖啡因總量在300-350毫克左右,相當于6瓶功能性飲料的咖啡因含量。 咖啡因在人體內的半衰期通常為3-5小時。胡先生體內咖啡因在經歷10余個半衰期、并經過醫療干預后仍能被檢出,充分說明他發病前攝入了遠超安全劑量的咖啡因。
正是功能性飲料中的大量咖啡因過度刺激大腦神經,直接引發了這場類似癲癇發作的危急狀況。
![]()
功能飲料不是水,安全飲用量需牢記
病因明確后,治療方向立刻清晰起來。ICU團隊迅速調整方案,停止復雜的抗癲癇和抗感染治療,將重點轉向促進體內咖啡因代謝、支持器官功能恢復。
隨著針對性治療的實施,胡先生的神志逐漸清醒、抽搐頻率和程度逐漸減少至正常,成功脫離呼吸機支持,生命體征趨于穩定,很快從ICU轉回神經內科普通病房繼續康復。 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護下,他沒過幾天就順利康復出院。
專家介紹,市面上常見的功能性飲料,除了含有牛磺酸、維生素等,其提神效果主要來源于咖啡因。一個必須牢記的常識是:多數產品說明書上明確建議每日飲用不宜超過兩瓶。
像胡先生這樣在短時間內攝入六七瓶,其咖啡因總量已遠超人體代謝的安全負荷。 過量的咖啡因會過度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不僅不能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可能導致心悸、焦慮,嚴重時引發抽搐和意識障礙等中毒性腦病。
對此,醫生提醒,功能性飲料不是普通飲料,務必遵守每日建議飲用量,感到疲勞是身體發出的休息信號,不要依賴飲料強行提神, 飲品混搭需謹慎,避免讓大腦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
健康小貼士
![]()
![]()
采寫 | 深圳晚報記者 林濤
編輯 | 余凱揚
審讀 | 楊永堅
二審 | 陸楚一
三審 | 蔡志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