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定區南翔小學四年級《精衛填海》的語文課例教研活動上,兩份不同的“數據”擺在老師們面前。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一份ai生成的教學分析顯示,經過教學調整后,課堂已呈現“師生行為交替頻率提升,波動更均衡”的良好態勢。
而另一份,來自觀課老師的課堂觀察記錄,其上清晰標注著“有基本沒有舉手回答問題的情況”。
數據說一切正常,但老師的直覺卻在報警。
“他們是真的無話可說,還是把話都藏在了心里?”
正是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開啟了一場關于教育本質的深度探尋。
(看見課堂上的“沉默數據”)
這所百年老校的老師們決定做一件看似簡單卻很少被系統化做的事:走近那些沉默的孩子,聽聽他們心里的聲音。
訪談結果讓人意外。
一個總是低著頭的學生小聲說:我怕說錯,同學會笑。
一個男孩坦言:大家說得太快了,我還沒想好。
還有個學生理由更簡單:我想說的都被說過了,不想重復別人的觀點。
那一刻,老師們意識到,沉默不是問題,而是答案。
如何讓“沉默”的孩子越來越少?老師們沒有責備這些“沉默”的孩子,而是由此引發了一場關于課堂“參與”的大討論。
![]()
(教育者的自我顛覆)
調研結果在教研組引發了連鎖反應。第一個被顛覆的,是老師們對“參與”的認知。
老師們不再將“舉手率”等同于“參與”,“思考了就是真正的參與。”對于那些“慢半拍”的孩子,他們也想辦法讓他們更好地融入課堂。
他們開始重新設計課堂:
整齊劃一的提問減少,“階梯式推進”問題增多——“你同意他的看法嗎?”先建立安全感,再引導“那你的想法呢?”
緊湊的教學節奏,刻意加入了“暫停時刻”——“和同桌說說看”,給需要時間的孩子一個緩沖帶。
單一的回答方式,拓展成了“多元表達”——可以寫、可以畫、可以在小組里小聲說。
老師們意識到對沉默學生的反饋需更側重“過程”而非“結果”。
從要求孩子適應課堂,轉向讓課堂適應每個孩子。
在《精衛填海》的教學上,這些轉變有了具體模樣:
苗洪老師從冬奧會神話系列徽章引入,引入ai動圖讓古老神話活起來,小組合作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環境中表達。最沉默的學生,在小組里找到了說話勇氣;最天馬行空的想法,通過ai生成的繪本被看見。
(一場十年深耕的變革)
這種對“沉默”的細致體察與回應,并非一次偶然的教研靈感,而是南翔小學教改路上一次“水到渠成”的轉向。
如果把視野拉長至十年,會發現這條路徑清晰可見。
校長龔志萍介紹,1.0階段,他們的核心任務是“破冰”。“真數學、活語文、趣英語、精技藝”的提出,如同投石入水,旨在打破傳統課堂的沉悶,首要解決的是讓課堂先“活”起來。
2.0階段,他們開始“向內深潛”。目光從熱鬧的教學方法,投向了隱秘的“學生學習品質”。他們引入數據,試圖讓思維的過程變得可見、可評,回答“什么樣的‘活’才是高質量的”。
而當他們步入3.0階段,一個更深層的追問自然浮現:在代表“群體”的數據之外,那個作為“個體”的、沉默的孩子,是否被真正看見了?于是,“數據循證”與“學習觀察”的雙輪驅動,成為他們必然的選擇——前者提供理性的尺度,后者注入人文的溫度。
![]()
![]()
從這樣的課堂里生長出的孩子,會是什么樣?
小男孩聶聶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印證。曾經的他是個“小影子”,總是安靜地躲在人群后面,一緊張就說不出話來。
“我們的課堂是活的,”聶聶說,“語文課上老師把我們變成故事里的小動物,自編自導;數學課上我們像小偵探破解難題;英語課上我們真正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對于沉默的孩子,老師會用鼓勵的眼神說“沒關系,你的想法一定很特別”,還會設計“開火車”游戲,讓發言變成一場有趣的冒險。
“我發現原來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吃糖還要甜。”就這樣,聶聶心中的“小勇士”被喚醒了。他勇敢地站在師生面前展示自我,積極參加各類比賽,如今已成為大家眼中閃閃發光的小主持。
![]()
十年堅持,讓改變真實發生:學校涌現出多名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與骨干教師。
但比數字更動人的,是教室里那些微妙的變化:課堂上不再只有響亮的聲音,也有安靜的思考;評價不再只看結果的對錯,更關注思維的軌跡;技術不再冰冷地評判,而是溫暖地支持。
課堂上不說話的孩子在想什么?他們可能在深度思考,可能在組織語言,可能在克服恐懼,也可能在用我們尚未理解的方式感知世界。
南翔小學的老師們用十年探索告訴我們:教育的真諦,不在于讓每個孩子發出同樣的聲音,而在于讓每個聲音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被聽見。
這或許才是教育最“靈動”的樣子。
文字:謝然
照片由學校提供
編輯:周紫昕
校對:曹鉺
責任編輯:吳華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關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驚喜更多!
上觀號作者:第一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