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解碼南社時代精神,賦能張堰古鎮更新”2025南社論壇在張堰鎮社區學校舉行。文史學者、南社后裔、文化機構及本地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回溯南社光輝歷史,探討其時代精神的當代價值,為張堰古鎮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注入新動能。
![]()
活動現場,“南社人物和書目征集計劃”正式啟動。該計劃旨在廣泛收集南社相關人物信息與作品書目資料,豐富南社文化研究素材,為傳承和弘揚南社精神提供堅實的史料支撐。值得注意的是,南社的首份重要文獻《南社啟》正是由創始人之一高旭于1909年在張堰的“萬梅花廬”寫成。
為表彰在南社文化傳承過程中作出貢獻的團體與個人,論壇現場為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華東師大三附中、張堰中學的學生推廣大使代表,以及來自張堰鎮的南社文旅友好家庭代表以及南社銀發合作社團代表頒發紀念證書。
![]()
在主旨發言環節,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以《從南社出發:看見金山,發現張堰》為題,從獨特的視角出發,深入剖析了南社與金山、張堰之間的緊密聯系。
![]()
論壇還特別設置了紀念環節,聚焦南社人與百年張堰圖書館的深厚情緣。姚光之子姚昆遺、陳陶遺曾孫女陳穎、陳去病外孫張夷、金山區博物館館長余思彥等,共同追憶了南社先賢與張堰圖書館的歷史交集。現場還舉辦了張堰圖書館百年紀念儀式,在張堰圖書館百年前舊址之上,重新展示昔日張堰圖書館的藏書印章。數本歷經滄桑回歸故地的張堰圖書館舊藏也在現場展示。
![]()
中僑職業技術大學的學生代表,同時也是首批南社學生推廣大使,為論壇帶來了南社先賢高燮描繪家鄉張堰的竹枝詞表演。
![]()
隨后的兩場圓桌論壇,分別以《傳承南社文脈,賦能新時代張堰古鎮發展》和《創意邂逅鄉村,如何用創新和創業點亮張堰》為主題,從不同維度探討了南社精神的當代實踐。
記者:戚靜偉
編輯:馮生丹
責編:馮生丹、俞蘿寅
審核:陳建軍、林堃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