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藝術教育面臨多重挑戰的背景下,天津美術學院院長邱志杰帶領學校進行了一場深刻的教育改革——面向全體本科、研究生一年級新生開設通識課程。這場改革不僅關乎課程設置的調整,更觸及藝術教育的本質與未來方向。
通識課程的時代必要性:補足人文素養的缺失
“我們過去對美術學院基礎課的理解,需要在新時代有所擴充。”邱志杰開門見山地指出了改革的核心理念。
傳統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觀念在邱志杰看來需要重新審視。“八大山人沒學過素描,徐渭沒學過素描。木偶算不算造型藝術?皮影既是造型藝術,又是表演藝術,還融合了音樂和文學。”這個簡單的例子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我們對藝術基礎的理解是否過于狹隘?
他敏銳地觀察到藝術教育的歷史變遷:“上世紀80-90年代,美院學生幾乎都是文學青年,美術學院產生電影導演、搖滾樂隊和作家是常態。那個時代的藝術家們有著豐厚的人文底蘊,他們的創作從來不只是技法的展示,而是深厚文化素養的自然流露。”然而近年來,在分科教育影響下,美院生源大多在高中畢業后經過短暫藝考培訓就進入學院,人文素養明顯不足。
邱志杰認為:“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這個通識課是在彌補整個社會美育土壤的欠缺。如果我們的博物館體系和社會教育體系再完善些,通識課可能就沒那么必要,但此刻它變得非常必要。”
通識課程的內涵與架構:構建新時代的藝術基礎
天津美院的通識課程改革涵蓋了書法、人工智能、社會調查、寫作與溝通、非遺與工藝5個方面的內容,旨在培養學生全面的基礎能力。這一課程體系的構建基于對當代藝術人才需求的深刻理解。
邱志杰詳細闡述了課程設置的內在邏輯:“在今天這個時代,會不會用人工智能幫助自己工作,能不能理解其他文明的藝術工作方式,能不能通暢地表達自己,能不能從社會現實和文化傳統中吸收營養——這些都應該成為基礎能力的一部分。”
他特別強調了寫作與溝通授課內容的重要性,這一洞見來自于對藝術生態的細致觀察:“學生從入學面試就要講PPT,開題、中期測評、畢業答辯都需要演示。畢業后,藝術家要向觀眾導覽,向收藏家介紹工作,設計師要向甲方介紹方案——這都是不斷演示呈現的過程。講PPT或做PPT本身就是一種基礎能力,它的重要性不是素描寫生課程能夠解決的。”
通識課程的設置體現了系統性思維。書法課程培養學生的傳統美學素養;人工智能課程面向未來技術發展;社會調查課程訓練學生的田野觀察能力;寫作與溝通課程提升表達和交流的水平;非遺與工藝課程則致力于重建學生與傳統文化的連接。這些課程共同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通識課程體系閉環。
實施挑戰與創新解決方案:全校動員的教育改革
通識課程的實施面臨諸多挑戰。邱志杰坦言:“理想很豐滿,真要實施起來是有很大困難的,它意味著全校的動員。”這句話背后是教育改革者面臨的現實困境。
師資問題是首要難關。“能教速寫的老師很多,能帶學生做問卷調查的老師可能就不夠。老師熟悉傳統工藝,但可能不熟悉傳統體育、戲曲、節日。環藝專業老師可能了解西南鼓樓建造技術,但對福船的建造就可能很少研究。”這些具體的例子揭示了教師知識結構的局限性。
解決方案是多元化的,體現了開放的教育理念:“我們在實施過程中也請外援。非遺課程邀請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頂級專家,中醫藥研究、節日民俗研究也都請了領域內的頂尖學者。我們從北大、南開請老師補足講座,人工智能藝術課程則請行業專家。”這種“請進來”的策略有效彌補了校內師資的不足。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角色也發生了深刻轉變。“我經常說我是學生的師兄,只是一個比他們早上路40年的學習者。教師其實是學習小組長,大家一起面對傳統、大自然和社會本身開展學習。”這種平等、開放的教育觀念打破了傳統的師生關系,創造了全新的教學相長環境。
教師團隊也在快速學習和吸收新知識。“這門通識課不僅對學生是洗禮,對教師同樣是提升。”邱志杰分享了自己的教學體驗:“我作為天津美院最勤奮的老師之一,每天都要瘋狂備課。這讓我想起德國藝術家教授波斯的話:‘我用消耗來滋養自己。’這樣的輸出變成了輸入,最后收益最大的可能是老師。”這種真誠的分享展現了一個教育者的自我修養與成長,也是眾多參與通識課授課的天美教師的真實寫照。
“通”字的深層含義:培養通達的藝術人才
通識課程的核心目標落在“通”字上。邱志杰闡釋道:“我希望通過通識課程的改革,大家成為‘通人’。”這個簡潔的定義蘊含著深厚的教育理想。
“通人”既指向中國古代的六藝傳統,也呼應文藝復興時期的通才理想。“我們不要求每個學生都是達芬奇那樣的天才,但需要他們全面發展。可能在每個領域不是做得那么好,但必須擁有基本的通識能力。”這種教育理念既懷抱理想,又立足現實。
這種“通”體現在多個維度:不同知識領域的貫通、東西方文明的貫通、專業與通識的貫通。邱志杰以書法課為例進行了生動說明:“書法專業的學生也需要上書法通識課,因為我們會講到世界各國文字傳統,包括阿拉伯書法、英文字體、埃及字體演變、巴比倫楔形文字。在這種開闊視野中,大家反而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書法。”
他進一步舉例說明:“阿拉伯人也有多變的字體設計,可惜他們那支筆是一支很簡單的筆。在表達豐富微妙的情感上面,確實就是沒有毛筆加宣紙加水墨來的這么富有表現力。”這種比較研究的方法,讓學生在全球視野中重新發現中國書法的獨特價值。
非遺與工藝課程同樣體現了這種跨文化視角:“不只是知道中國有螺甸工藝,還要知道從朝鮮、山東、揚州、潮汕到越南、印度、阿拉伯,整個亞洲海岸都布滿了螺甸工藝。我們知道青花瓷的青花骨料來自阿拉伯地區。這些知識在大家心里建立起一種文明互鑒的視野。”
具體的課程設置與創新:構建全新的通識體系
天津美術學院的通識課程改革體系由五門核心課程構成,它們相互支撐、彼此呼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些課程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強調能力的培養和視野的開拓,體現了新時代藝術教育的基礎理念。
書法通識課突破了傳統書法教學的局限,構建了全新的教學范式。課程打破以往單純注重臨摹的教學模式,創新性地采用“創作先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首先通過文字表情、節奏韻律等創作練習,感受書法的表現力,建立起學習興趣和信心,然后再進入經典碑帖的研習。課程內容涵蓋世界上多個文字體系的介紹,讓學生在跨文化的比較中深入理解中國書法的獨特價值。教學方式上,課程設計了系列工作坊,如“筆墨游戲”“文字劇場”等,通過體驗式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課程還特別注重書法與當代生活的連接,引導學生探索書法在數字媒體、空間設計等領域的創新應用。
人工智能通識課立足于培養學生的數字素養和未來競爭力。課程內容涵蓋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全領域,包括文生圖、圖生視頻、三維模型生成、數字人創作等前沿技術。教學團隊由行業專家和校內教師共同組成,確保課程內容既具有學術深度,又緊貼業界實踐。課程采用“技術認知+創作實踐”的教學模式,不僅教授工具使用,更注重引導學生思考人工智能的藝術哲學內涵、倫理邊界以及對社會的影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課程設置了“AI思維訓練”模塊,培養學生運用人工智能進行資料搜集、學術研究、創作構思的能力,將AI轉化為個人學習和創作的有效工具。
非遺與工藝通識課構建了立體化的傳統文化認知體系。課程以“生活美學重建”為亮點,將非遺從單一的技藝傳承拓展為完整的文化生態系統。教學內容涵蓋口頭文學、民間舞蹈、傳統體育、節慶儀式、中醫藥、飲食文化等多個維度。在教學組織上,課程采用“理論講座+工作室開放日+創作實踐”的三位一體模式。學生不僅要輪轉進入漆藝、陶瓷、印染等不同工作室,親身體驗工藝制作過程,還要深入理解每種工藝背后的文化邏輯和自然哲學。
社會調查通識課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社會感知力和人文關懷。課程以“從觀察到理解”為教學邏輯,通過系統的田野訓練,幫助學生建立與社會對話的能力。教學內容包括參與式觀察、問卷設計、深度訪談、資料分析等社會研究方法。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完成從選題、實地調查到報告撰寫的完整研究流程。教學場地從校園延伸到菜市場、工廠、社區等真實社會場域,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打破對社會的刻板印象。課程特別注重培養學生“通情達理”的素質,即既能理解現象背后的社會規律,又能體會其中蘊含的人文情感,從而創作出更有溫度、更有深度的藝術作品。
寫作與溝通通識課構建了全方位的表達能力培養體系。課程突破傳統寫作課的局限,教學內容涵蓋創意寫作、詩歌創作等多個文體,同時包括PPT制作、演講技巧、項目提案等實用溝通技能。課程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通過設置簡歷撰寫、展覽導覽、方案匯報等真實場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以致用。特別在課程中教授敘事結構和角色塑造等技巧,提升學生的故事講述能力。課程還注重培養學生對不同受眾的理解能力,使其能夠針對策展人、收藏家、觀眾等不同對象,采取有效的溝通策略。
這五門課共同構筑了天津美術學院的通識課程基礎,它們既各有側重,又相互支撐,形成了知識、能力、素養三位一體的培養體系。通過這樣的課程設置,學校期望打破專業壁壘,培養出既有專業深度又有人文廣度,既懂技術又有情懷,既立足傳統又面向未來的新型藝術人才。
通識課程的教育哲學:通情達理的理想
“通情達理”是邱志杰反復強調的理念:“我們能夠通過做社會調查來理解社會現象。看到一個籃子,知道這個籃子比那個籃子編的好。知曉一根竹篾,如何編織出數學的美感來,這個叫通情達理”這種對日常物品的深刻理解,體現了通識教育的目標——培養對世界的敏感和洞察,這種理念將藝術教育從單純的技術訓練提升到人文素養的培育。
“有了這些基本的道理、故事、情感、詩意、理解,我們才有可能在這個基礎上做我們的藝術,甚至上升到我們的人生,都必須得建立在這種對事實的理會、對道理的領悟和對情感的感受上。”
邱志杰引用他的老師趙延年先生的話:“我這輩子做木刻,我的追求就是要每一刀都刻得有情有義。”這句話成為他教授通識的精神指引,也表達了天美通識課蘊含的教育哲學——藝術創作必須建立在深厚的人文基礎之上。
未來展望:通識課程展覽計劃與長遠影響
邱志杰說:“明年,我們將把所有通識課——書法、社會調查、人工智能、寫作與溝通、非遺與工藝,加上寒假作業打包成一個超大型展覽。”這個展覽將展示學校通識教育的豐碩成果。“同一個學生可能也有人工智能作品,也有書法作品。他回到老家,可能用當地工藝創作——可能是安徽涇縣的造紙,也可能是湖南鳳凰的苗族蠟染。”這些創意構想展現了通識教育激發的創新活力。
他對這個展覽充滿期待:“1000多個學生上完5門課程,再給一個寒假準備作品。我相信這樣的通識課大展一定會非常有社會影響。”這種自信源于對通識教育成果的深切感受。
長遠來看,邱志杰期待通識課程能為天津美術學院塑造獨特氣質:“上過通識課的這一代學生,我想會跟過去的學生非常不一樣,這是一些上過人工智能的書法家、懂書法的設計師、會寫詩的油畫家。”這種跨界的知識結構將培養出全新的藝術人才。
讓藝術教育在技術變革中保持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
邱志杰最后強調:“通識課程的目標是培養‘通人’——通情達理的人,有貫通能力的人,通透的人。”這一教育目標既繼承了中國傳統的人文理想,又回應了當代社會的復雜需求。
“通過這些課程,我們重新打造藝術和設計人才的心靈基礎、思想觀念。我們要培養的藝術家,其激情是經過精細管理的,天賦是經過規劃和引導的。這樣才能培養出既實現內在心靈自由,又能滿足社會時代需求的真正合格的藝術人才。”這段總結清晰地表達了通識教育的深層意義。
天津美術學院的通識課程改革,不僅是一次課程體系的調整,更是對藝術教育本質的深刻反思與重構。這場改革正為中國的藝術教育探索新的可能性,培養面向未來的“通人”。這種教育創新不僅影響在校學生,更將通過他們的創作和實踐,為整個社會的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一個吃到莼菜鱸魚羹就會想起歐陽詢的《張翰帖》,還能分得出明前龍井的人是不會被人工智能淘汰的。”這句話揭示了通識教育的根本價值——培養那些技術難以替代的人文素養和審美判斷力,讓藝術教育能在技術變革中閃耀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
(來源:天津美術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