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年半、68個職業嘗試、全網800萬粉絲,95后成都女孩池早的經歷,絕非傳統的成功敘事。她期待遲早退休、遲早發財、遲早幸福——沒有競爭的焦慮,只有對自我的探索。而她生活的城市成都,給她提供了這份底氣。
9月中旬的周末,博主@池早是我剛結束一場出差,風塵仆仆,從外地回到成都。
過去兩年多,這個成都女孩只做了一件事:換工作。寵物美容師、川劇演員、游戲策劃、狗狗幼師、空姐……她切換了68種職業身份。
在一個普遍求穩的就業環境里,這看上去有些另類——不追求升職、不迷戀大廠,甚至不打算在任何職業里“深耕”。她只是推開門,走進去,體驗,記錄,然后離開。
“打扮得美美噠,出門上班啦!”視頻里,齊劉海、大眼睛,有兩顆俏皮小虎牙的成都姑娘,總是充滿元氣。
![]()
@池早是我在拍攝。
“如果不考慮收入,你想做什么職業?”三年前,一個短視頻里的提問擊中了她。這位95后女孩很快就做出行動,她要用一場實驗回答這個問題:體驗100種職業。
成都,一場人生實驗
這場實驗早有端倪。
2022年,回到成都三年的池早經歷了辭職、疫情和一段難得的“間隔期”。她不焦慮,反而迷上了手工串珠的設計制作,在成都的夏日上街擺攤。收入微薄,高溫天甚至開不了張,卻也樂在其中。更有趣的是,擺攤沒賺到錢,她卻從隔壁大叔那里買下一只小狗——“一分錢沒賺,還帶了張嘴回家。”這種看似任性的選擇,在成都顯得理所當然。
幾個月后,池早入職了新公司,干了三個月。那天,透過玻璃幕墻,她看到樓下穿梭的建筑師、博主、外賣員、保安,突然意識到:在這座城市里,藏著無數鮮活的職業和人生軌跡。
“如果不考慮收入,你想做什么職業?”她想到了那條不久前刷到的短視頻。沒多久,池早又辭了職。
“辭職體驗100種職業”系列視頻,從2023年3月開始更新。
第一站是寵物店。內向的老板是重慶郵電大學畢業的工科生,學機械化,卻在成都街角開了一家寵物沙龍。這個年輕的男孩,習慣用劉海遮住眼睛,他說自己“人際關系處理得很糟糕,跟動物待在一起,才會舒服些”。池早看到了一種相對別樣的職業選擇:不做違背內心的事,不是一種逃避,而是正確、尊重自己的理性選擇。
![]()
@池早是我體驗過的部分職業
半年后,在粉絲持續增長的時候,池早消失了。
網友意外發現,她竟然穿著雪白的戲服,在地下商場的戲臺上,演出川劇《人間好》。
這一個月,池早鉆進地下商場的“三花川劇團”。三位女性在四五十歲的“非黃金年齡”創辦了這個劇團。創始人之一陳英,12歲登臺,唱到近50歲,才創辦了三花川劇團。
池早感受到一種沖擊:“人們總說創業要趁年輕,但她們在‘不是最好’的年紀,做了一件很厲害的事。”年齡的界限被打破,池早看到,生命的可能性如此遼闊。
成都的包容,讓池早的實驗成為可能。想進入一個陌生領域,她得到的回答多半是:“來嘛,你明天就來。”
藏在社區深處的“青春理發廳”,讓池早發現了一種生活哲學。老店開了三十多年,時至今日,仍保留著1980年代的風格。經營者是一對地道的成都夫婦,保持著“天氣好放假,天氣不好也放假”的隨性。用一周時間“刷臉”、溝通,池早才走進這家不辦卡、不推銷的居民樓理發廳。下午閑時,老板唱卡拉OK、侍弄花草,這種“過一天是一天”的豁達,讓池早看到工作與生活融合的另一種可能。在成都,這樣的社區小店比比皆是,它們共同構成了這座城市獨特的生活肌理。
成都的新興產業,讓池早的實驗范圍更加廣闊。作為西部游戲產業高地,成都構建起一片繁榮的數字文創生態:近千家游戲企業在此聚集,騰訊、網易等頭部大廠落戶在這里,全球知名IP《王者榮耀》的研發總部也扎根于此。
2023年11月,王者榮耀共創之夜在成都東安湖舉辦。走進騰訊天美工作室,池早體驗了一把大廠節奏:前期工作一周;線下連續幾天凌晨下班。
但在那晚,最觸動她的,并非僅是舞臺的炫目。當金色的雨從舞臺上方落下時,她看到身邊素不相識的玩家一同歡呼、擊掌,彼此分享感動。這種基于共同熱愛而產生的真切交互,讓她體會到一種實感:數字IP如何將“人”聯結在一起。
池早的這一場體驗,是成都眾多數字文創從業者的一個切片,親身參與著這座城市的產業變遷。
在今年智聯招聘發布的春招報告中,成都已在網絡游戲行業招聘城市中位列榜首。“單機游戲之都”的說法也在圈內流傳。從早年培育專業人才,到如今系統性地支持影視、電競等多元領域,成都所構建的生態,正默默承托著無數數字文創行業的年輕人,讓他們相信:探索職業的更多可能,并非遙不可及。
![]()
@池早是我走進數字文創工作室
從川劇團到游戲公司,從老茶館到數字世界,池早這個95后成都女孩,成為了連接這座城市新與舊的記錄者。
少必入川,我遲早到成都
回成都,對池早而言,并非一次簡單的“逃離北上廣”,更像是一場精神返鄉。
高中畢業前,她和家人生活在眉山。年節時分,“上省城”令她期待——既包含著方位上的“北上”,又帶著一些攀升的意味——成都開通了第一條地鐵,有最時興的衣服。在少女池早眼中,成都代表著“先進”。
這種判斷在多年后再次得到印證。2016年暑假,讀大學的池早在天府五街附近實習,每天打車經過天府大道,一路暢通,十幾分鐘就能抵達單位。
三年后,畢業回來,她發現,同一條路上,嶄新的寫字樓林立,車流如織。這種速度,讓她確信,這座城市正在崛起。
大學畢業后,池早去北京做藝人宣傳。盡管未曾體驗過CBD寫字樓的壓迫感,但與藝人同住一個小區、隨時待命的工作狀態,讓她的生活與工作完全粘連,“基本每天晚上都要躲被窩里哭一會兒”。
“我遲早會回到成都”,這是很早以前,池早就抱持的念頭,2019年,北京待了幾個月,她回到西南。
這座城市托住了她。當時,在池早的手機里,甚至連抖音都沒有下載。她去應聘一家MCN公司。老板是一位四十多歲的成都人,曾經是記者,給了她一個機會。
在這里,池早感受到一種融入基因的城市氣質,同事大多來自成都及周邊地區,“特別搞笑,很樂天,哪里都能找出樂子來”。工作氛圍輕松,老板比員工更早下班。兩年間,池早從零孵化出百萬粉絲賬號。
![]()
@池早是我學習非遺文化
如今,池早在全網已經擁有800萬粉絲,她的行李箱里永遠裝著兩樣東西:海椒面和蘿卜干。她去過很多地方工作出差,但兜兜轉轉,總覺得“都沒有成都舒服”。
遲早能成
從北京回到成都,池早更忙了。她獨居在年輕人聚集的高新區,工作日常從一家寵物友好咖啡廳開始。上午吃碗面,帶著電腦和小狗坐下,一待就是一天。周圍都是像她一樣的人——畫設計稿的女生、敲代碼的數字游民、聊劇本的影視團隊。曾經一度,池早為自己常去的那家咖啡廳找不到座位而苦惱。
作為僅次于上海的“咖啡第二城”,成都的咖啡館已經成為繼茶館之后,人們最喜歡的城市公共空間,也是新職業群體的線下聚集地。
![]()
@池早是我在成都麓湖公園遛彎
池早估算,身邊朋友中有六成是外來者,來自北京、新疆甚至更遠,很多人創業,開淘寶店、做獨立品牌、開飯店……
池早曾經問他們,為什么選擇成都?
朋友回答,因為在成都,從事小眾行業,你不會顯得很“怪”。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如今的成都,已成為西南地區最具吸引力城市之一,游戲、AI等產業紛紛落子。“在這里,似乎比北上廣深更易闖出天地。”作為年輕人,池早這樣感覺。
![]()
@池早是我和朋友們在一起
人們經常提到成都的包容,這種包容超越了人群和地域。不久前,池早拍攝了由英國女性Rachel創辦的“巖羊商店”。這位前無國界醫生在2008年來到成都,開辦小店,專賣殘障人士和貧困人群的手工藝品。從廣西流浪到成都的殘疾人楊哥,偶然來到這里,被收留,學會了手工技藝,養活自己。
在這條視頻下,有網友留言:或許在成都,每個人都可以活得有尊嚴。
成都滋養了池早,她的視頻也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張動態名片。很多人因為她的視頻來到成都,去她拍攝過的茶館喝茶、去青春理發廳拍照、去川劇團聽戲。
如今,三花川劇團已從地下商場遷至上百平方米的新場地。有粉絲留言:“早子,因為你的視頻,我和男朋友坐到了這里。”
頻繁的相遇與分離帶來一種“割裂感”,但池早依然堅定,實驗還會繼續。
網絡之外,這位成都女孩姓吳。外婆把她帶大,名字里有“蓮”。“池早”的“池”,是想做托住蓮花的池子。她也托住了自己,愿意相信:美好的相遇遲早發生。
這或許是“池早”與成都關系的一種隱喻:城市如寬廣的池塘,包容萬千生命。在這里,“遲早”不是被動等待,而是懷著一種植根于日常的信念——相信“自我”終將被找到,相信你遲早會愛上這里——自由地探索這個世界。
三花劇團的唱腔、科創園的代碼、數字文創的靈感……無數個“池早”共同編織著成都式的成功:不在于積累多少財富,而在于能否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成都,永遠會熱情地說:“來嘛,試試看,你遲早能成。”
作者:張遠山
校對:嚴嚴
排版:蹦蹦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