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元代龍首石構件
![]()
![]()
東漢走獸
![]()
唐代石鴕鳥
![]()
![]()
唐代石犀
![]()
![]()
唐代走獅
![]()
![]()
唐代石刻(局部)
□文/ 卜 丁 圖/何菲菲
西安碑林博物館老館區西翼的“石刻藝術室”,主要陳列漢唐陵墓石刻精品。經過改造后,精心調整與重新布局的“石刻藝術室”,不僅將如李壽墓志、東漢雙獸石刻等此前展出的復制品更換為珍貴的文物原件,更新增了唐代生肖虎俑、生肖狗俑等文物,極大地豐富了展覽內容——
黑色玄韻啟漢風
在老館區西翼院內,可以看到多件拴馬樁,院內正中可以看到“西安石刻藝術室”的匾額,但不止這一個門可以進入石刻藝術室。據館方介紹,該展廳石刻文物體形較大,為使展廳通風效果更好和方便觀眾靈活參觀,開設有3門且均可出入。
從石刻室南門進入便是展廳序言部分,兩只東漢走獸威儀赫赫迎接觀眾,它們出土于咸陽市,其中一只走獸頜下雕有長須,栩栩如生,形態威嚴;另一只頸部線刻鬃毛流暢,右爪還踩一小獸,它們是有儀衛作用的神獸,是漢代雕刻藝術中的精品,館方已將它們全部調整為原文物。
步入展廳,該展區主要陳列著來自陜北的漢畫像石,是很多藝術工作者、民俗學者、考古學者、歷史學者們喜歡停留駐足的區域。館方將該單元陳列氛圍調整為黑色調,黑色在漢代象征威嚴與莊重,承載著漢代人對生死的敬畏和對神秘力量的崇拜。
漢畫像石采用了一種繪畫和雕刻相結合的藝術形式,特別是兩漢時期,畫像石多被作為墓室、石槨、祠堂、石闕的裝飾。以前這些漢畫像石多為“平放”展示,現在多調整為“立體”或“上墻”展示。這些東漢時期的陜北石刻珍品以刀代“筆”,以石為“紙”,鑿刻了一個“看得見”的漢朝。展廳展出了一批精美的陜北米脂、綏德縣出土的畫像石,如米脂“官莊二號墓墓門畫像石”,其墓門是一塊整石鑿去中間部分,再鑲嵌兩扇門扉而成,這種形制是目前陜北漢畫像石中唯一所見。這些畫像石從神話傳說中的神禽瑞獸到現實生活中的庖廚宴飲,還有多種圣賢故事和世俗場景,如西王母、門吏、牛車畫像石,東王公、瑞獸、牛車等畫像石,完璧歸趙畫像、孔子見老子等畫像石,斗拱、牛耕畫像,樂舞、拜謁畫像等畫像石,生動展現了漢代的飲食起居、農耕狩獵、樂舞百戲等生活場景。
綏德后思家溝墓門畫像石,除了常見的朱雀、玄武、青龍、白虎之外,它的鋪首形象特殊,呈現的是鋪首雙角上翹、腮頜下垂、面部拉長的頭戴冠的人臉形象,這些具有地域特點的畫像石形象,總能給動畫、電影、藝術等創作者源源不斷的靈感。
朱色唐彩耀華章
從漢畫像石展廳跨入唐代高等級石刻文物展區,視覺氛圍變為暖色系的朱色,朱色象征熱情與活力,展現唐代雄健豪放、開放包容的時代風貌。視覺氛圍的轉換讓觀眾眼前一亮,該展區以唐代陵墓石刻為核心,這些石刻多體積較大、氣勢恢宏、石雕技藝精湛。
唐代李壽墓的石槨、墓門、墓志,其中墓門作為唐代陵墓石刻的典范之作,由門額、門楣、門扉、門柱、門檻等組成,各部分雕刻精美絕倫。門額上的怪獸、門楣與門柱的葡萄纏枝紋、門扉上的朱雀與孔雀等圖案栩栩如生,這些圖案常被許多美院學生臨摹。館方將李壽墓志和蓋分開陳列,觀眾可清晰地閱讀墓志上面的文字。李壽石槨不只外面有精美紋飾,石槨的內壁上也有紋飾,館方特意將這些內壁上的紋飾一一手繪出來,通過多媒體手段呈現,有觀眾看到這些原本藏于內壁上的圖案,在驚嘆唐代工匠技藝高超的同時也對館方的陳列方式表示贊賞。
參觀完李壽石棺,便能看到威嚴莊重的蹲獅、石犀和石虎。其中蹲獅原立于三原縣永康陵;永康陵為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的陵墓,該石獅是唐代最早的陵前石刻之一。石獅身軀后傾,前肢直伸,以威嚴莊重的姿態守護著帝王陵寢,彰顯著皇家的尊貴與威嚴。調整燈光后,石犀鱗甲盡顯,生動地展現了犀牛的形態與力量感,它原立于唐高祖李淵獻陵,史載林邑國曾向唐朝贈送犀牛,石犀右前足底板上以隸書題刻“高祖懷遠之德”字樣。同樣來自李淵獻陵的石虎,由整塊青石雕刻而成,軀體壯碩,四肢雄健,雙眼圓睜,整體風格沿襲漢魏石刻質樸、雄渾的特點。該展廳內陳列著多件唐帝王陵的石刻,所以館方在整面墻上補充了恢宏的“唐18陵示意圖”。
此外,在該展廳陳列的鴕鳥石刻,原立于三原縣唐武宗李炎端陵,鴕鳥造型生動,線條流暢;館方把原立于禮泉縣吳村的兩個唐代走獅,陳列在跨入下個展區的出入口,走獅頸部的鬃毛被刻畫得絲絲分明,四肢和爪部的肌肉盡顯無遺,身旁由馴獸師牽引,其一張口側視大門,似乎在向觀眾說“祝君參觀愉快”。
“換燈如換臉呀!”有常來參觀的觀眾站在一盞大型唐代石燈前忍不住說道。此燈是國內現存最為完好精美的唐代石燈之一,原為9層疊置,現存7層,原立于乾縣西湖村石牛寺。館方把該燈挪到了展廳中間“C位”。在石燈四周的墻壁上還有不少壁龕,每個壁龕內都有小型的石刻,其中一組唐代的生肖虎俑和狗俑為本次新增,常見同期生肖俑為陶質,石質生肖俑較為少見。
灰色和諧映平衡
從石燈展區步入灰色氛圍展區,這里匯聚隋、唐、元、清等多朝代的石刻精品。灰色在五行學中屬“土”,是中立、平衡的色彩,契合中國哲學對平衡和諧的追求。這里陳列有西魏石翁仲、隋代石棺,唐代墓志、石碑、石臥牛、石翁仲,元代龍首石構件、清代石像等石質文物。
在展區入口處展出了清代周倉像與關平像,這兩尊像均來自富平縣。他們均身著鎧甲,周倉手持大刀,關平手握寶劍。周倉和關平分別作為關羽的隨從和義子護法立于關帝廟內關羽的兩側。轉向東側墻可看見唐代一對夫妻的完整藏具,包括楊執一和其妻獨孤開的墓志、墓門。楊執一,弘農華陰人,官至右金吾衛大將軍、金紫光祿大夫、鄜州刺史。楊執一妻,獨孤開,字正真,隴西成紀人,本姓李氏,受封為新城郡夫人。特別讓觀眾意外的是,楊執一的志文由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所撰。楊執一夫婦墓門,和墓志一起出土于咸陽市底張灣。在楊執一夫婦墓志的旁邊,陳列有出土于西安市東郊中興路窯場的唐代石刻,雖然僅剩碑首部分,但因雕刻工藝精細,藝術價值極高,吸引了較多外國觀眾的目光。它由整塊青石雕刻而成,六螭盤繞,一面浮雕人首鳥身的迦陵頻伽手捧寶相花盆,另一面雕刻圖案相似卻將迦陵頻伽變為雙鳥。
展廳內造型威嚴莊重的石翁仲,來自富平縣西魏文帝元寶炬永陵,多年來受到歷史學者們的重視,因它作為西魏時期的石刻精品,見證了北魏孝文帝孫元寶炬被立為帝、建都長安的重要歷史時期,歷史價值較高。
靠近展廳出口位置還陳列有兩具石棺,其一是北周柱國大將軍李和的石棺,該石棺出土于三原縣。李和官至延州總管,卒于隋開皇二年,享年77歲,該石棺以陰線、淺浮雕等技法雕刻“四神”及武士、神人等圖案,刻工精細,紋飾繁麗,館方已特意調整了石棺的擺放角度,將石棺有紋飾棺面展示給觀眾。李和石棺旁邊的唐代獸面石棺,棺外東西兩側分別有罕見的浮雕獸面紋飾,專家分析可能與粟特信仰有關,該石棺常受到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國文博專家的關注。
原立于乾縣西湖村石牛寺內的唐代臥牛也在該展廳。該石牛由一塊整石雕鑿而成,似耕作后的休憩狀。其雕刻生動傳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唐代石牛的旁邊是早年從西安市西北隅香米園以北唐掖庭宮舊址“搬家”而來的唐代石龜,石龜造型古樸,線條流暢,展現出唐代石刻藝術的高超水平。
在該展廳的出口處是一個獨立的展位,館方將老君像陳列于此,老君即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時期思想家,道教創始人,后被奉為道教天尊,此像系唐代華清宮朝元閣遺物。老君正襟危坐于束腰方座上,莊重肅穆;方座上部雕番蓮,下部刻繁復的變形牡丹;此像造型華美圓潤,布局疏密有致,雕工純熟洗練,是唐代石刻中的珍品。
來源:西安晚報 2025年11月2日 第五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