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瑞秋。
每次說到我和隊友獨立在荷蘭帶三個孩子,就有朋友問:“你們?yōu)槭裁匆@么多?”
其實,我和隊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覺得孩子很珍貴,值得擁有。
我們并沒有等到所謂經(jīng)濟條件準備好,才生孩子,在我們看來,養(yǎng)育的本質(zhì),不僅僅是經(jīng)濟支撐。
物質(zhì)固然重要,但真正托舉孩子一生的還有其他幾個關鍵點。
所以就想和大家聊聊,在經(jīng)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普通家庭還能給孩子哪些最核心的托舉,幫助他們真正成長為獨立、幸福、有力量的人。
1
教會孩子情緒管理
學習情緒管理,其實是一生的功課,而很多成年人到現(xiàn)在仍未學會。
于是我們會看到,有些人很聰明、很努力,卻始終感到不快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無法識別自己的情緒,也不知道如何合理表達。
被情緒牽著走的人,很難真正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也很難體驗到幸福。
孩子還小的時候,其實并不懂如何管理和表達情緒,他們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哭鬧、生氣或難過。
這個時候,父母該做的不是制止或否定,而是幫助他們識別并命名情緒。
弟弟弄壞了你的玩具,所以你感到憤怒;
這次考試沒考好,所以你感到失望;
妹妹對你不禮貌,所以你感到受傷。
教會孩子,情緒可以被表達,而不必依賴大哭、大吼或摔東西來發(fā)泄。
當孩子明白情緒可以被識別、表達,也可以被調(diào)節(jié),隨著時間的積累,他們就會越來越能看見自己的情緒,也能理解別人的感受。
這種理解力,會成為他們?nèi)蘸笤谌穗H關系中最溫柔、最有力量的底色。
2
培養(yǎng)獨立能力
養(yǎng)育孩子,其實是一場不斷賦能的過程。
我們的目標,不是養(yǎng)育一個永遠依賴我們的孩子,而是養(yǎng)育一個未來能夠獨立生活的成年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把屬于孩子的責任交還給他們,讓他們逐漸獨立,能夠承擔更多事務。
我們?nèi)齻€孩子從小都是由我和隊友共同帶大,人手有限,孩子們只能更多地靠自己,他們做多了反而激發(fā)了潛能。
收拾書包、整理書桌和房間,是最基礎的自我管理;
參與家庭清潔和家務,是理所應當?shù)呢熑危?/p>
想要得到什么,也必須勇敢去爭取。
這也是我和隊友的原則之一,盡量“用孩子”:凡是他們自己能做的,就讓他們自己完成,不替他們承擔本屬于他們的責任。
即便面對有挑戰(zhàn)的事,我們也會適度推一把,鼓勵他們跨出舒適區(qū)去嘗試。
只有親身解決問題、承擔責任、表達想法、爭取權(quán)益,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獨立、自信、適應社會的能力。
養(yǎng)育的終點,不是讓孩子永遠依賴我們,而是讓他們有一天,即使沒有我們,也能靠自己過得很好。
3
培養(yǎng)健康的作息
關注我一段時間的讀者都知道,我們家三個孩子都睡得很早。
每天晚上6點半左右,孩子們就開始洗漱;剛滿五歲的弟弟通常在7點左右上床睡覺;六歲的姐姐和九歲的哥哥會學習一個小時,8點準時入睡。
在很多國內(nèi)朋友看來,這樣的作息時間早得不可思議,但這在荷蘭卻非常普遍。
大多數(shù)12歲以下的孩子,晚上8點半前就會入睡。
荷蘭家長大多都認為孩子睡得好,比什么都重要,幾乎沒有家長會為了讓孩子多做幾道題,而犧牲他們的睡眠。
孩子的身體和大腦都處于高速發(fā)育期,而充足的睡眠是成長的黃金時刻。
若孩子晚睡或長期睡眠不足,注意力必然下降,情緒容易波動,不僅影響學習狀態(tài),也會影響免疫力、記憶力和情緒穩(wěn)定性。
所以說,可以的話盡量讓孩子早睡,并不是說要像我們一樣8點睡,就是在可能的情況下盡早入睡,哪怕提前半小時或一小時也好。
讓孩子睡得飽、睡得足,讓身體休息,大腦恢復,才能讓每一天從清醒、充滿能量的狀態(tài)開始。
4
不可缺少的戶外運動
之前和朋友說起,荷蘭的小學下午兩三點就放學了,朋友驚訝地問:“那放學后都干嘛?”
我笑著回答:“就玩啊。”
的確,荷蘭人的觀念是孩子白天在學校已經(jīng)學習夠久了,放學后就該出去玩、去動、去呼吸新鮮空氣;
孩子在戶外奔跑、出汗、歡笑,就是成長的一部分。
每天放學后,附近公園和游樂場總是最熱鬧的地方,孩子們踢球、騎車、跳繩、追逐奔跑。
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天兩小時的戶外活動輕輕松松就能完成。
這些看似簡單的玩耍,其實是孩子最好的身心鍛煉;不僅強健體魄,還能激活大腦,使思維更靈活,注意力更集中。
對普通家庭來說也可以輕松培養(yǎng)孩子的運動習慣,無須昂貴的課程或裝備;
只要每天放學后抽出一點時間讓孩子盡情撒歡,即便只是在小區(qū)的游樂場,都能讓孩子在運動中,收獲健康和快樂、自信心和抗壓能力。
5
培養(yǎng)閱讀習慣
很多家長抱怨不知道如何陪孩子,其實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每天陪孩子讀書。
如果能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孩子受益一生。
荷蘭小學幾乎沒有家庭作業(yè),但老師強調(diào)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閱讀。
四五歲以下的孩子還不識字時,由父母朗讀故事;孩子在聽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積累詞匯、語感和情緒理解力。
當孩子能夠獨立閱讀之后,就鼓勵他們自己大聲朗讀出來。
大聲朗讀時,視覺、聽覺和語言表達系統(tǒng)同時被激活,學習效果遠比默讀深刻。
自從我們把玩具搬到孩子房間,只在客廳保留書架之后,孩子們很自然地就養(yǎng)成了閱讀的習慣。
每天晚飯后,他們會主動拿起書來看,我們也鼓勵哥哥讀書給弟弟妹妹聽,我和隊友也會加入他們的閱讀時光。
哪怕每天只讀十分鐘,只要堅持,都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成長。
6
培養(yǎng)孩子社會化能力
我們的孩子最終都要融入社會,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這就需要讓他們盡早了解社會如何運轉(zhuǎn)、人們?nèi)绾螠贤ê献鳌⑷绾翁幚頉_突和矛盾、如何遵守規(guī)則,這些都是孩子必須掌握的“生存法則”。
學習固然重要,但成績從來不是孩子成長的全部。
真正全面的發(fā)展,需要孩子走進真實世界,在具體的互動和事務中慢慢建立對社會的理解與適應力。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更多地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周末去哪兒、晚餐吃什么,讓他們提出意見、權(quán)衡利弊,并承擔自己的選擇后果。
在生活中,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小沖突,而不是直接求助大人。
不要以“讓孩子專心讀書”為理由,刻意屏蔽他們與現(xiàn)實生活的接觸,這樣只會剝奪他們鍛煉能力、了解社會的機會。
這樣的孩子,即使學習成績再好、能力再強,卻可能在面對真實社會問題時手足無措。
只有當孩子從小就參與生活決策、嘗試解決沖突、學會理解他人,他們會更加自信、理性,也更有能力去適應未來的挑戰(zhàn)。
7
培養(yǎng)自我驅(qū)動能力
作為父母,我們不可能永遠推著孩子前行。
孩子小時候,我們可以安排好一切、督促他們?nèi)ネ瓿稍撟龅氖虑椤?/p>
這也是很多父母習慣做的事,從興趣班、補習班,到各種比賽和日程安排,幾乎全由父母拍板決定。
孩子在這樣的安排下,確實能夠?qū)W到很多東西,也會有所成長,但這多是外力推動的結(jié)果。
一旦外力撤走,他們很可能會失去繼續(xù)前行的動力。
真正的成長,不是靠父母一直推著走,而是喚起孩子內(nèi)驅(qū)力,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所以不要給孩子安排得太滿,留點空間,讓他們自行探索,主動行動,并對結(jié)果承擔責任。
他們或許也會迷茫或者做錯選擇,但在慢慢的摸索中,他們會越來越了解自己內(nèi)心的渴望和熱情,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當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做一件事時,這種動力才會更持久、更有深度。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逐漸學會規(guī)劃、執(zhí)行和調(diào)整,也會在不斷嘗試中形成自我驅(qū)動能力,這是他們未來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最寶貴的能力。
8
真正的養(yǎng)育,不在于給孩子多么豐厚的物質(zhì),而在于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們可以支撐一生的力量。
每一個看似普通的日常習慣,都在默默托舉著他們。
瑞秋
-瑞秋好物推薦-
?在家學英語,就用小狐貍App,讓孩子愛上英語。
?讓孩子邊看邊長見識《智力尋寶大冒險》。
?治愈系繪本《猴子和鼴鼠看世界》。
?豆瓣評分9.4的科普繪本《工作細胞》,輕松了解身體的神奇奧秘。
?家有恐龍迷的千萬別錯過《重返恐龍世界》。
![]()
我是瑞秋,坐標荷蘭,5口之家
分享與三娃同行的所思所想
婚姻愛情 | 信仰生活 | 自我賦能
獨立帶娃 | 親子成長 | 極簡育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