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看了心心念念的大足石刻。
南朝四百八十寺,因為人心不古,近年來沾染了求神拜佛看龕看碑的老登習性。在《黑悟空》出圈之前,就想著要去大足一次。可當我來到寶頂山時,瞬間傻眼了:就這?
![]()
兩年前驅車去固原,只為看一眼北魏的遺風,須彌山石窟之高遠、靜穆(尤其是我去的時候景區就我一人),大佛在我跟前,我因為時間的凝聚感而獲得的崇高體驗;再到去看炳靈寺,兩股戰戰地爬到最頂,一路身心俱疲所產生的禮佛之心——特么大足石刻,就這?
![]()
基督講羊群與牧羊人,頂多放一座雕像完事兒;寶頂山倒好,直接來十頭牛,牧牛即修心,幾十米的牧牛石刻讓人開悟。
![]()
人人都聽說過六道巡回,但是哪六道?牲畜道跟餓鬼道有多可怕?大足石刻給你娓娓道來,從頭到尾地貫穿地獄變相,下油鍋、拔舌、割耳、砍腿,難怪《黑悟空》要在這里取景。
![]()
![]()
![]()
以及對孝道的提倡,各種如父母恩重經變相亦著實離譜,但最離譜的是“截膝地獄與戒酒圖”,各種酒后荒淫的造景,包括男子酒后淫匿其母的,看得我直呼內行。
下沉,真的太下沉了。
![]()
說社媒歌如何如何的,說短劇如何如何的,我勸心生抱怨的文藝工作者都來寶頂山石刻看看,專治各種不服。佛是什么,佛就是你爹你娘,你縣太爺和小區保安。神性在此被肢解,翻譯成最質樸的民間語言。為何須彌山破敗,因為他真的高高在上,供信眾仰望,但大多數人會想:這特么與我何干。寶頂山的信息密度跟短劇似的,不識字的平民百姓也能看得懂下地獄有多慘,無需多余聯想。當佛不在彼岸,當佛成為了道德法制課,什么叫做下沉,這就叫下沉。
![]()
但實際上,寶頂山石刻的開鑿又是相當系統的。密宗為主,凈土宗、禪宗為輔,這很巴蜀;而內容上,除了現實面(戒酒)、懲罰面(地獄),亦有理想面(臥佛涅槃、三清等),包括很大篇幅的柳本尊十煉圖(因為跟割耳挨在一塊,看到煉陰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割……),已算是展示宋代民間宗教信仰的百科全書。可惜時間有限,不然在這能看上一整天。后來才發現,確實門票是三天內有效,貼心。
![]()
![]()
![]()
![]()
離開喧囂的寶頂山,我開著粵A牌的沃爾沃(是的,我故意還要租一臺粵A牌,讓不明就里的人以為我是廣州來的信眾,看起來拉風一點),開往北山石刻。
所有人都說,大足的主角是寶頂山,北山只是來都來了、順路去一下的配角。
但,去了才發現,北山,其實是更適合我呆的地方。
![]()
需要先爬150級臺階,像爬廣州白云山似的。原以為北山石刻也是露天崖壁開龕,沒想到還有一條長廊式的保護檐,有點像廟式結果,這都是后人所加蓋。此時是下午3點,游人屈指可數,因北山石刻的龕窟多為當時地方官員、士紳出資開鑿。因為是私人sponsor,和寶頂山這種開公麥、對普羅大眾的訓教性的科普截然不同。這里多為觀音,普賢,文殊菩薩,有多款水月觀音,但跟我在國博看過的“最美水月”相比,體型明顯纖瘦許多,應該是晚唐的“anti武則天”審美所導致,又夾帶了宋初的清秀瘦勁,但又沒有宋代造像那版的精細華麗。我總是喜歡這種,風化后模糊了眼耳口鼻,展現出石頭原本的紋路,殘缺卻溫柔。
![]()
![]()
![]()
![]()
![]()
![]()
尤其是,當半個小時前,才從寶頂山地獄變相的喧鬧里走出來,又回到了如此清幽、向內的沉思狀態。我尊重時代下沉的自由,但我也有追求上揚審美的自由。
因為開鑿時間早于寶頂山,北山石刻處在了一個沒有被國家機器或趙智鳳為首的NGO接管的縫隙里。這是一種難得的中間狀態。神性依然懸在,但已經開始溫柔地貼近地面。這也是我迷戀文藝復興、濕壁畫、古希臘神話等所有半人半神的文藝作品的原因。我們有信仰,但是這個信仰是個人化的,輕盈的,不需要被強制性的。
![]()
![]()
![]()
我只想安靜地,跟這些石頭,這些臉,共處一會兒。
無關崇高,也沒有下沉。不需要跪拜,不需要抬頭。
只需要恰到好處的靜默。便已足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