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默克爾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將盤踞議會黨團主席之位的默茨硬生生拉了下來。此后,默茨在政壇被徹底邊緣化,一度心灰意冷,轉身投入商界。
當時或許還不理解,但默茨上位之后,我們才恍然大悟,默克爾當年“摁住”默茨的舉動,并非出于權力欲,而是她早已預見到這會成為整個德國的災難。
那么,默茨到底做了什么?德國的今天,又是否如默克爾預料的那般?
![]()
三大支柱的崩塌
默克爾執政期間,為德國精心構建了三大外交戰略支柱:對俄的能源合作、對美的戰略自主,以及對華的經貿壓艙石。這套組合拳雖然缺乏宏大的意識形態敘事,卻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為德國爭取了最大的利益和回旋空間。然而,默茨上臺后,這三大支柱正在被系統性地瓦解,德國的外交姿態正從多邊平衡滑向單邊依附。
![]()
第一個崩塌的是對俄支柱,默克爾深知,德國工業的命脈系于穩定且廉價的能源供應。因此,她頂住內外壓力,力主推動“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這并非是對俄友好,而是一種純粹的現實主義考量,即保障德國工業的能源安全。同時,她謹慎對待北約東擴,并主導促成了《明斯克協議》,在當時成功避免了一場大規模戰爭。
即便是卸任前的最后時刻,在2021年底,默克爾仍在努力推動與俄羅斯的對話機制,可惜遭到了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的阻撓。她清楚,歐洲若想實現戰略自主,就不能完全與俄羅斯這個龐大的鄰居徹底割裂。
![]()
默茨的路線則完全相反,他主張在俄烏沖突后與俄羅斯進行徹底的能源切割,轉而購買價格高昂的美國液化天然氣。這還不夠,他還積極提議向烏克蘭提供射程更遠的“金牛座”導彈,并鼓吹對俄實施更嚴厲的制裁,甚至考慮動用被凍結的俄羅斯海外資產。這種全面對抗的姿態,讓默克爾時代構建的俄德合作網絡在短期內灰飛煙滅。
![]()
從平等博弈到看人臉色
第二個被重置的是對美關系,默克爾時代的德國,一直在追求與美國的平等伙伴關系,強調歐洲的“戰略自主”。當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時,默克爾曾公開站出來維護歐盟的利益,導致美德關系一度相當緊張。但正是這種不卑不亢,為德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和更高的國際地位。
默茨則展現出明顯的親美傾向,他的一些提議在國內聽起來匪夷所思,比如曾主張由德國先行墊付駐德美軍的軍費。這種想法在德國國內引發了軒然大波,被批評為“喪失尊嚴”的舉動。
![]()
更有甚者,當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那個“美國出武器,歐洲出錢”的援助烏克蘭方案時,默茨表現出了積極的響應態度。除了口頭抱怨幾句,人們沒看到他有任何意愿或能力去和美國進行平等的博弈。德國的角色,似乎正在從默克爾時代的平等伙伴,向一個亦步亦趨的戰略依附者轉變。
第三根動搖的支柱,是對華關系。默克爾將經貿視為中德關系的“壓艙石”,這是她務實主義外交的又一體現。她深知,德國強大的制造業離不開中國廣闊的市場與成熟的供應鏈。為此,她在任內十多次訪問中國,不斷深化雙邊經貿聯系。
![]()
而默茨的團隊,則更多地從意識形態出發,將中國定義為“制度性競爭對手”,政策口號也從合作共贏轉向了“去風險化”。這種轉向不僅僅是口頭上的,已經造成了實際的后果。其團隊的外交官員瓦德富爾,就曾在訪問日本時,公開就臺灣海峽的航行自由問題指責中國。
這種充滿意識形態色彩的挑釁,直接導致了一場外交尷尬。原計劃中的一次高層訪華行程被悄然降級,被歐洲媒體評價為一次不折不扣的“外交災難”。默茨的路線,正在讓中德關系這個曾經最穩定的壓艙石,面臨著被政治化、意識形態化侵蝕的風險。
![]()
經濟與社會的雙重代價
外交路線的劇烈轉向,并非停留在報紙頭條上,而是迅速轉化為德國國內實實在在的經濟陣痛和社會撕裂。默克爾時代小心翼翼規避的那些風險,如今正在成為德國人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
最直接的代價體現在經濟上,一方面,主動切斷了來自俄羅斯的廉價管道天然氣;另一方面,在國內又堅定地執行“棄核”政策,甚至爆破拆除了像貢德雷明根這樣的核電站。這一系列“自斷后路”的操作,導致德國能源成本飆升。
![]()
被迫依賴美國昂貴液化天然氣的現狀,讓德國那些能源密集型產業叫苦不迭,國家引以為傲的制造業,其全球競爭力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削弱。德國選擇黨(AfD)領導人魏德爾的批評一針見血:政府不顧國內民生艱難,卻把大筆資金用于援助烏克蘭。這種聲音在民間正獲得越來越多的共鳴。
經濟的陣痛之外,是社會共識的瓦解。默克爾執政十六年,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維持了德國社會的“中間道路”共識,她的基民盟甚至能吸引大量偏左的中間選民。這種廣泛的社會基礎,是德國保持穩定的關鍵。
![]()
默茨的崛起,則加速了這種共識的侵蝕。他在移民等社會議題上采取強硬的保守主義立場,甚至不惜借助極右翼的論調來爭取選民。這種策略或許能鞏固其基本盤,但代價是德國社會政治光譜的急劇極化。政治討論不再是關于如何務實地解決問題,而是變成了非黑即白的意識形態站隊,整個社會正在被撕裂。
現在回望默茨上臺后德國發生的一系列變化——能源危機、經濟競爭力下滑、外交空間被壓縮、社會對立加劇——我們似乎更能理解默克爾當年的深層邏輯。她將默茨“雪藏”二十年,或許正因為她早已預見,這條看似立場堅定、充滿意識形態色彩的強硬路線,可能給德國這艘大船帶來難以承受的代價。
![]()
結語
默克爾的務實主義路線,雖然缺乏激動人心的宏大敘事,卻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在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中,為德國爭取了最大的回旋余地,小心翼翼地繞開了一個又一個險灘。她就像一位謹慎的董事長,為德國這家“公司”提前規避了可見的重大風險。
而默茨的路線,則像是將這些被默克爾小心翼翼繞開的風險,一次性“提前引爆”,使其成為德國當下必須面對、且無比棘手的現實。德國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尤其是默克爾當年的那份先見之明,或許值得今天的德國再三深思。
![]()
觀察者網2025-06-07《揚之:默茨上任滿月,特朗普高興、德國人愁》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