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是研究最為透徹的已滅絕脊椎動物之一,也是恐龍古生物學的典范研究對象。作為最后幸存的非鳥類恐龍之一,霸王龍是評估白堊紀末期大滅絕(地球生物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因小行星撞擊導致包括恐龍在內的大量物種滅絕)前夕陸地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結構和生物地理交流的關鍵數據。
對霸王龍的古生物學研究,包括其個體發育中的生態位分化、攝食、運動生物力學以及生命史等方面,都依賴于不斷擴大的骨骼樣本,其中包含多個假定的生長階段——然而霸王龍的典型標本群仍存在爭議。
一個關鍵的懸而未決的問題涉及被認為代表幼年霸王龍的標本,有人認為這些標本屬于一個不同的分類單元——矮暴龍(Nanotyrannus)。
2025 年 10 月 30 日,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北卡羅來納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題為:
Nanotyrannusand
Tyrannosauruscoexisted at the close of the Cretaceou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表明,之前被認為是幼年霸王龍的小型恐龍化石,實際上是一個不同的屬——矮暴龍,進而揭示了在白堊紀末期(恐龍大滅絕前夕),矮暴龍(
Nanotyrannus)曾與霸王龍
Tyrannosaurus)共同存在。
![]()
該研究指出,名為矮暴龍(
Nanotyrannus) 的小型恐龍曾在某些研究被認為是幼年的霸王龍
Tyrannosaurus rex) ,但它們其實是一個不同的屬。這項研究基于蒙大拿州地獄溪組(Hell Creek Formation)的化石,可追溯至白堊紀最末期 (約 6700 萬年前) ,表明該地區在導致恐龍等生物大滅絕的小行星撞擊前曾擁有豐富的恐龍多樣性。
被命名為Nanotyrannus lancensis的小型暴龍頭骨引發了40余年的爭論,后續研究認為,這是一只幼年霸王龍,因為它被認為擁有只在霸王龍中見過的特征。如果這個幼年霸王龍假說不正確,那么,關于霸王龍及其生活過的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結構的各種假設都要進行修正。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描述了來自地獄溪組的一個新的暴龍完整骨架化石。該化石與霸王龍有所區別,卻與Nanotyrannus lancensis有著相同特征,證實了它屬于一個獨立的屬——矮暴龍屬。對骨骼的分析顯示它們已經成熟,接近完全成年,而非幼年,說明Nanotyrannus lancensis與霸王龍的成年體型具有明顯差異:前者最大體重約為 700 千克,后者約為 6700-8200 千克。
![]()
![]()
矮暴龍的吻部,其頭骨與霸王龍存在差異:矮暴龍具有不同的神經分布模式、竇腔結構及更多牙齒
![]()
矮暴龍與霸王龍的體型對比
建模還顯示,矮暴龍屬與暴龍屬(霸王龍屬于暴龍屬)的骨骼發育軌跡不同,補充了它們是不同恐龍的證據。此外,對Nanotyrannus lancensis的分析實現了對之前發現標本的再分析,從而在該屬中鑒定出一個不同物種,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Nanotyrannus lethaeus。
這些結果提出了一種可能:在白堊紀末期的100萬年內,至少有兩種不同的捕食性恐龍與暴龍屬共同存在,突顯出當時的恐龍多樣性。研究團隊指出,這項研究結果或對暴龍演化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結果或促使研究人員重新分析關于霸王龍發育的一些假說,以及基于之前認為矮暴龍是幼年霸王龍的假設的生態學。
![]()
一群矮暴龍襲擊幼年霸王龍的藝術復原圖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801-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