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的中國嘉德秋拍的 “大觀 —— 中國書畫珍品之夜” 上,一幅明代絹本草書手卷以 1150 萬元成交價落槌,引得全場矚目。這幅作品便是祝允明的《草書晝錦堂記卷》,“吳中四才子” 筆下的 “皇皇劇跡”。
![]()
祝允明《草書晝錦堂記卷》 絹本草書 34.5×615 cm 中國嘉德2013秋季拍賣會
來自中國嘉德2013秋季拍賣會
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 開卷有益—中國古代書法手卷掇英(lot 664-lot 672)
估價:RMB 10,000,000-15,000,000
成交價:RMB 11,500,000
![]()
祝允明就是我們熟知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對于祝枝山的了解,我們更多的是因喜劇影片中的那個搞笑形象的記憶,但現實中的祝枝山他也是書畫具全的才子。
他生在吳門書香家,右手六指的獨特,似是上天為他攥緊了筆墨的緣分。外祖徐有貞的筆底,是他書法的第一縷晨光,教他識得 “骨” 的模樣;岳父李應楨的墨痕里,藏著 “法” 的密碼,讓他悟透筆畫間的規矩。![]()
而后,他便如一位踏遍千山的尋道者,叩訪古今書家的殿堂:鐘繇的字古拙如老藤纏石,他取其渾樸;王羲之的筆飄逸似流云渡水,他擷其靈秀;顏真卿的墨厚重若深潭映岳,他納其沉雄。
張旭、懷素的狂草如驚雷裂帛,他融其奔涌;連蘇軾的意趣、米芾的灑脫,都成了他筆底的養分。世人稱他 “大摹王”,卻不知他從不是機械復刻 —— 他是將百家筆墨 “陶冶涵化”,最終煉就 “風骨爛漫,天真縱逸” 的自家氣象,尤其狂草一事,堪稱 “朱明一代巨擘”。
![]()
此草書作《草書晝錦堂記卷》,正是他六十歲藝術成熟期的心血之作。書寫的載體絹本本就是吳中的上品,細密得能接住墨色的每一絲暈染,光潔得似能映出落筆時的月光。
明代織工將經緯織成詩箋,為祝允明的筆鋒埋下了溫柔的伏筆。全卷 90 行、503 字,從篇名到題款,首尾完好無損,墨氣湛然如新,仿佛昨日才剛收筆。而這幅作品的誕生,更藏著一段文人雅趣:彼時祝允明客居留都南京,在友人顧璘的 “微醉亭” 中揮毫。
顧璘是吳門才子,官至刑部尚書,與他相交甚篤,二人對坐明窗凈幾,案上是研好的松煙墨,手邊是淺酌的佳釀。酒意三分入喉,七分化入筆端。
![]()
細賞這幅草書,方知饒宗頤先生題 “神品” 二字,絕非虛譽。筆法上,中鋒是它的骨 —— 寫 “社稷” 二字時,筆鋒如劍走偏鋒卻不脫正軌,墨色濃處似山巖凝黛,淡處若薄霧籠江,氣力藏在筆畫里,像蓄勢的江河,表面平靜,內里卻奔涌著千鈞之力。
行與行之間的留白,恰如亭前的疏竹,讓整幅卷冊有了呼吸的空間。這種 “跌宕起伏,疏密相生” 的排布,讓 503 個字仿佛成了一支交響詩,有激昂的高潮,也有舒緩的間奏。
![]()
更難得的是,這幅狂草里藏著書卷氣。與祝允明晚年 “偏側跳蕩、散花滿地” 的狂放不同,此卷多了幾分溫潤與從容 —— 那是六十歲文人的沉淀,是 “無法有法” 的通透。
筆鋒的奔涌,藏著對理想的熱忱;墨色的溫潤,透著對品格的堅守。它不像烈酒灼喉,更似陳茶回甘,越品越能讀出文人的雅致:既有草書的張力,又不失書卷的沉靜。
![]()
![]()
![]()
![]()
![]()
![]()
![]()
![]()
![]()
![]()
![]()
![]()
![]()
![]()
![]()
![]()
它書寫的《晝錦堂記》,是歐陽脩為韓琦所作的千古名篇 —— 文中開篇便破 “富貴歸鄉” 的俗見,說 “高牙大纛不足為榮,桓圭袞裳不足為貴”,只看重 “德被生民,功施社稷” 的精神傳承。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