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社10月30日訊,10月30日晚間,萬科A(000002.SZ)公布2025年三季報。按其披露的數據,該公司在經營上仍面臨階段性壓力。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萬科實現營業收入1613.9億元,同比下降26.61%,權益凈虧損280.2億元。
曾幾何時,萬科是中國房地產行業毋庸置疑的“優等生”。它不僅是規模上的標桿,更是管理現代化、制度人性化的典范。然而,當地產行業的凜冬驟然降臨,這個優等生卻陷入了債務與糾紛的雙重漩渦。近日,萬科員工因“跟投”血本無歸而聯合維權的風波,如同一面殘酷的照妖鏡,照出了昔日標桿光環下,早已被遺忘的治理沉疴與人性算計。潮水退去,人們驚覺,這位優等生的“底褲”,早已千瘡百孔。
時間撥回2014年。面對行業拐點與人才流失,萬科率先在行業內推出項目跟投制度。其設計初衷充滿理想主義色彩:通過讓經理級以上員工強制跟投、普通員工自愿參與,將員工利益與項目深度綁定,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這一模式在房地產高歌猛進的黃金時代,無疑是一劑猛藥。它極大地激發了員工的狼性,項目開盤周期大幅縮短,公司銷售額一路飆漲。很快,碧桂園等房企紛紛效仿,一場席卷全行業的“合伙造富”運動就此展開。那年頭,一個區域總裁年終獎過億、項目總開盤后分走千萬獎金的傳奇故事層出不窮。跟投,成了點石成金的魔杖,員工們懷著對公司的無限信任,將真金白銀乃至銀行貸款投入其中,共同吹大了這個絢爛的泡沫。
然而,任何脫離自愿、違背風險的激勵,最終都會異化為壓迫的工具。隨著市場下行,跟投制度光鮮的外衣開始褪色,其內在的扭曲與霸道暴露無遺。
“自愿參與”在執行中徹底淪為“強制跟投”。不跟投,就意味著不擔當、不進取,會在職場上被邊緣化甚至調崗。這不再是激勵,而是裹著合伙制糖衣的“投名狀”。更有甚者,部分公司在員工資金不足時,竟“貼心”地推薦消費貸產品,鼓勵員工加杠桿參與這場豪賭。
更深的陷阱藏在退出機制里。當市場轉向,項目滯銷,萬科的跟投制度演化到后期,設置了“銷售95%、結算95%、物業交付”等近乎苛刻的退出條件。在當下市場,這無異于將員工本金永久鎖死在虧損項目里,形成了“人走錢留”的荒誕局面。當初為了共贏而設計的制度,此刻成了套牢員工、轉嫁風險的冰冷枷鎖。
萬科今日的跟投困局,絕不能簡單歸咎于行業周期。它深刻揭示了這家“優等生”企業在公司治理上的重大缺陷和價值觀的迷失。
首先,制度設計缺乏對下行風險的敬畏。跟投方案在制定時,幾乎完全建立在房價永漲的線性外推思維上,從未給市場長期低迷準備應急預案。這是一種戰略上的短視與傲慢。
其次,執行過程充斥著“大公司病”的官僚與霸道。強制跟投、擅自變更投資范圍、與關聯方存在利益輸送嫌疑的融資安排……這些行為嚴重侵害了員工的自主選擇權與財產權,將“事業合伙人”變成了“風險接盤俠”。
最終,當“活下去”成為主題時,企業與員工之間的信任契約脆如薄紙。曾經承諾的“利益共享”在虧損來臨時化為泡影,而“風險共擔”卻由員工一方全額承擔。這動搖了萬科作為優秀企業最寶貴的基石——人的信任。
萬科的跟投之殤,是其自身從神壇跌落的縮影,也是整個房地產行業野蠻生長后遺癥的集中爆發。它用殘酷的事實告訴市場:任何缺乏底線思維、忽視個體尊嚴、在順周期中盲目激進的制度,無論包裝得多么精美,在潮水退去時,都會露出其不堪的真面目。
對于萬科而言,解決債務危機只是眼前之急,如何修復崩塌的內部信任與企業價值觀,才是能否真正“活下去”的終極考驗。這不僅是萬科的難題,也是所有曾經依賴類似模式狂奔的企業,必須直面的一場清算。優等生的底褲沒了,補上的不應只是遮羞布,更應是回歸管理初心、尊重市場規律、善待每一位員工的新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