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蟲不喜歡”日本俗語,肚里的蟲,也就是潛意識。人的生活方式,常常傾向于一方,看到有人以自己向來忽視的另一半自在地活著!有時會覺得蟲不喜歡。
馬呢?表示和自己很合。但是并不是常常合,所以有必要察覺自己騎著怎樣一匹馬,如果有必要,不如換一匹新的馬。
一體同心:有時候,會對朋友有一體同心的要求。但畢竟人是不同的個體。但若能經歷到一體同心,比如對方在沒開口之前對你的悲傷深深理解,也是可貴的。若沒有留意到不能一體同心,也容易使得關系迅速破裂。
不管是什么樣的人,心的深層都是黑暗的世界,有各種禁忌的心理運作,所謂關系加深,意味逐漸探知人的陰暗世界,在這里,善惡變得曖昧不明,感情開始糾纏不清。比如《現在為何是青山二郎》寫青山對小林的批評。阿拉伯有這樣的諺語,“心情在一起,住的帳篷要分開”,也就是親近里也要有儀式,有禮儀,避免產生太黏糊關系。
和朋友關系加深,看清對方心中陰影部分,為了維持友情,就需要有“體貼心”才行。知道朋友的缺點,在責難之前,試著先去了解和肯定有這種事情人內心的痛苦和悲哀。在外界旁觀、批判、責備之前,先站在朋友旁邊分擔感情的痛苦。
這種溫柔,從根本上,是從人會死的自覺來的吧。都會死,超越善惡、貧富、長短、世間評價,對共活在世界短暫時光的人,產生溫柔的體貼心。
美國心理學,把依存和獨立當做對立的來掌握,單純地認為依存越少越自立,但到了20世紀60年代左右,卻開始認為,自立的人是能充分認識到并做到適度和別人相互依存的人。朋友關系也一樣,彼此長久互相依存和被依存,由于對這一事實的加深認識也提高了自己的獨立性。
![]()
跟任何人都沒有嘗過“一體同心”,未免太寂寞了。但如果過分耽溺,就會產生類似宿醉般的情況。由于友情關系,人可以體驗到美好的感情,然而如果只一直留在這樣的狀態里,也會對獨立自主造成妨礙,可以說這也是朋友關系十分微妙的地方。
交往,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并不等于友誼。日本的交往,帶有一點日式人情道義感覺的。這一以來,很多交往伴隨著義務感,不可有失道義,不知不覺會感到有應酬的疲累感。覺得自己的意志漸漸被束縛住了。
簡單說,有人會覺得正因為是朋友,不會厭煩,所以應該繼續交往,有人則認為因為是朋友,所以不必介意“交往”的事情,這兩種極端。中間的中間地帶,卻可能產生各種變化,在來咨詢的人里,有認為“真正的朋友要能交心最重要”,所以認為“可以忽視形式上的儀式”,著婚喪喜慶時沒有任何表示,結果朋友認為他過于冷漠。他最后也得出結論“我認為即使沒有形式,心還是能相通的想法有點傲慢,這傲慢使我失去朋友。”
在歐美,社交是很重要的,他們認為唯有借助這個,個人和個人才能維持關系。要把社交做得漂亮,我想也要對孤獨擁有相當的耐力才行,要讓人感覺這么堅強的個人,即使沒有他人支持也可以活得很自在。
人完全孤獨是活不下去的,因此需要有各種關系。對方和方式其實是很多樣的,我認為把和人以外的東西之間的關系也加進來會很有意義。不過如果在這方面太投入,在人的世界,生活方式可能會變得不順利。各種各樣的交往,有可能會讓人疲于奔命,其實不必這樣,為了享受多樣性,有必要對各種交往巧妙保持適度距離,這樣就不需要太費神。
在丟什么都沒問題的游戲中,也有丟過去對方會死的東西。不管如何惡言相向而樂在其中,也有絕對不可以說出的話。這件事情,我們必須牢牢記住。就像巴爾德爾會突然死去一樣,友情也會在一言不合之下瞬間煙消云散。
美思樂和塞利奴提斯的故事,美思樂曾經在疲憊地動彈不得時,閃過“背叛”的念頭,“身體疲倦的話,精神也會同時衰弱,算了,隨便吧……犧牲別人讓自己活下去,不是人類世界的定律嗎?”而他的朋友也曾懷疑過美思樂“說不定覺得他的生命比我的更重要呢”。
弗洛伊德和榮格兩人初次相遇,就非常情投意合,兩人短時間就走得非常近,互相談自己的夢并相互分析。但這種親密關系中,兩人彼此不得不在某方面感覺對方的不信任感。擁有獨立人格的兩個人終究不得不變成這樣,如果要徹底貫徹誠信的話,某一方的人格就要破滅了。唯有借助背叛友情,才能各自保有獨立性。
和自己相反的人,有時候讓人覺得有魅力,有時候讓人討厭。這就是人性有趣的地方了,最討厭和最喜歡往往只隔薄薄一張紙的程度。
美國朋友極力主張,不要把俗化的羅曼蒂克關系當做維系夫妻關系的唯一要件,愛應該有各種形式,妻子為丈夫做麥片粥當早餐,丈夫心存感激滿足地吃夜市愛。姑且稱為“麥片粥式的愛”吧。
喝茶的朋友,喝茶聊天的朋友關系,以日常家常便飯所支持的事情,顯示積累的愛的關系。
有時候,愛贈送東西給人的人,卻沒有受到自己想要的回應。即使自己沒有發現,其實借著贈品,就產生了贈送者和被贈送者相對的兩極,被贈者感到壓力,或者感覺進入一種主從關系。贈送禮物本來可以說是一種善意和愛情的表現,然而其中卻也混入其他想不到的復雜原因,這就是人情的難解之處。包括交朋友,有時我們雖然是善意地選擇朋友,卻也不得不承認,其中可以說含有某種打算,或者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或對未來投資等用心有關,這些和贈品有關的心理作用會糾纏不清。
何時歸還,在日本,上了年紀的人如果松了東西馬上收到回禮,嘴上其實一面說“真周到”而表情卻不太高興。因為仿佛當場足額付清,兩個人沒有任何關系似的,沒有友情這種復雜的關系的余地了。然而不回報,關系又可能動搖。不丹的禮節,如果立刻回送東西很失禮,不丹的朋友花了17年,送給日本朋友很貴重的回禮。而日本朋友期待的禮物沒有收到,還很失望。這就是不能一體同心,大家對于如何是有禮,如何是失禮概念不同。
常常秘密也有被當做禮物用的一面,“你不要跟別人講”“我只跟你說”,當你把從沒告訴國人的秘密向某人坦白,聽到的對方也深深理解并有同樣的感覺,兩個人的關系就會更密切,如果把秘密當做禮物用,真不應該。友情應該是從信賴關系產生的,我們不妨預先認清秘密分享之中也含有贈品性的一面,如果這樣,就對朋友的背叛或者不守信用,不至于憤怒到發狂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